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宗杲的《偈頌十四首》
全文:
莫戀淨潔處,淨處使人困。
莫戀快活處,快活使人狂。
如水這窄器,隨方圓短長。
放下不放下,更請細思量。
三界與萬法,匪歸何有鄉。
若只便恁麽,此事大乘張。
為報許居士,家親作禍殃。
豁開千聖眼,不須頻禱禳。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三界
(1).佛教指眾生輪迴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見《俱舍論·世分別品》。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三界流動,以罪苦為場。化盡則因緣永息,流動則受苦無窮。” 唐 寒山 《詩》之二一三:“可畏三界輪,念念未曾息。” 宋 王安石 《望江南·歸依三寶贊》詞:“三界裡,有取總災危。” 清 龔自珍 《最錄<列子>》:“ 莊子 見道十三四, 列子 見道十七八,丁大*法之未東,皆未脫離三界。”道教沿用其說而稍異。 唐 呂岩 《敲爻歌》:“似此逍遙多快樂,遨遊三界最清奇。”
(2).猶三屆,三期。《元史·選舉志二》:“都監歷三界,陞務使,一周歲為滿,月日不及者通理。務使歷三界,陞提領。”
萬法
佛教語。梵語dharma,意譯“法”,指事物及其現象,也指理性、佛法等。“萬法”指一切事物。 南朝 宋 朱昭之 《難顧道士<夷夏論>》:“《金剛般若》,文不踰千,四句所弘,道周萬法。” 宋 蘇軾 《東林第一代廣慧禪師真贊》:“而況於出三界,了萬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應物而無情者乎。” 明 汪廷訥 《獅吼記·攝對》:“有則萬法俱來,無時一絲不掛,貧僧 佛印 是也。”
何有鄉
即無何有之鄉。原指什麼都沒有的地方,後謂靜寂無為,逍遙自得之地。 宋 范仲淹 《上漢謠》:“天人兩相忘,逍遙何有鄉。” 宋 蘇轍 《病退》詩:“病根欲去真元在,昨夜夢遊何有鄉。”
釋宗杲名句,偈頌十四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