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慧開的《偈頌八十七首》
全文:
靈從何從,聖從何起。
五通六通,不是不是。
今日天寧,如何指示,齊之以禮。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五通
即五通神。 唐 施肩吾 《逸句》:“五通本是佛家奴,身著青衣一足無。”舊題 唐 柳宗元 《龍城錄·龍城無鬼邪之怪》:“ 柳州 舊有鬼,名五通。”
六通
(1).謂上下四方無不通暢。 宋 黃庭堅 《和邢惇夫秋懷》詩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燭四時和。”參見“ 六通四辟 ”。
(2).佛教語。謂六種神通力:神境智證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證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證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證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隨念智證通(即宿命智證通,亦云宿命通)、漏盡智證通(亦云漏盡通)。神足通,謂其游涉往來非常自在;天眼通,謂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視無礙;天耳通,謂得色*界天耳根,聽聞無礙;他心通,謂能知他人之心念而無隔礙;宿命通,謂知自身及六道眾生宿世行業而無障礙;漏盡通,謂斷盡一切煩惱得自在無礙。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聖者始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汰法師 云:六通三明同歸,正異名耳。”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 明 謝讜 《四喜記·詩禮趨庭》:“飛錫起金池,潦倒沙彌,六通五藴見□迷。”參閱《俱舍論·分別智品》。
(3).謂通解六試題。《宋史·仁宗紀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試醫官須引《醫經》《本草》以對,每試十道,以六通為合格。”《宋史·選舉志一》:“凡《三禮》、《三傳》、《通禮》每十道義分經註六道,疏義四道,以六通為合格。”
是不是
動不動,總是。《宣和遺事》前集:“動不動金瓜碎腦,是不是斧鉞臨身。” 元 曾瑞 《一枝花·買笑》套曲:“怕你肯不肯回與我句真實話,可休是不是空教人指點咱。”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一折:“動不動要手模,是不是取招狀。”《紅樓夢》第六*四回:“其實給他看也倒沒有甚么,但只我嫌他是不是的寫給人看去。”
釋慧開名句,偈頌八十七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