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之世的《送胡伯連楊應先南歸拈得五微》
全文:
才見槐疏葉又菲,同游京路不同歸。
三江秋水征人棹,九月寒砧客子衣。
家遠祇應憑夢到,時逾多覺賞心微。
欲知燕地羈棲苦,看取塞鴻嶺外飛。
參考注釋
三江
(1).古代各地眾多水道的總稱。《書·禹貢》:“三江既入, 震澤 底定。”《周禮·夏官·職方氏》:“其川三江。” 漢 以後有多種解釋。《國語·越語上》 韋昭 注以 吳江 、 錢塘江 、 浦陽江 為三江。《水經注·沔水》引 郭璞 說以 岷江 、 松江 、 浙江 為三江。《書·禹貢》 陸德明 釋文引《吳地記》以 松江 、 婁江 、 東江 為三江。《漢書·地理志上》 顏師古 注以 北江 、 中江 、 南江 為三江。 南朝 宋 謝靈運 《入彭蠡湖口》詩:“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唐 杜甫 《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詩:“ 天台 隔三江,風浪無晨暮。” 元 方回 《聽航船歌》詩之六:“南到 杭州 北 楚州 ,三江八堰水通流。” 清 龔自珍 《胡戶部集同人祀漢鄭司農作祀議一篇質戶部戶部屬檃括其指為韻語以諧之》:“《尚書》有今文,隻義餽貧送,四辨餽《堯典》,三江餽《禹貢》。”
(2). 蜀 有三江,即 岷江 、 涪江 、 沱江 。 明 楊慎 《嘉州劉介川進士母壽詩》:“三江化作長春酒,戱綵恆斟 愛日亭 。”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升庵集》:“ 蜀 之三江:外水 岷江 ,中水 涪江 ,內水 沱江 也。”
(3).指 廣東 境內的 西江 、 北江 、 東江 。 清 黃遵憲 《羊城感賦》之二:“手挽三江盡北流,寇氛難洗 越 人羞。”
(4).指 鴨綠江 、 松花江 、 黑龍江 。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十三:“ 鴨緑江 、 松花江 、 黑龍江 ,稱三江,其源在 長白山 頂。”
秋水
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望穿秋水
征人
(1).遠行的人。 晉 陶潛 《答龐參軍》詩:“勗哉征人,在始思終。” 宋 樓鑰 《荊坑道中》詩:“古澗隨山轉,征人趁水行。” 明 楊慎 《錦津舟中對酒別劉善元》詩:“青青楊柳故鄉遙,渺渺征人大荒去。” 魯迅 《贈日本歌人》詩:“ 春江 好景依然在,遠國征人此際行。”
(2).指出征或戍邊的軍人。 晉 葛洪 《抱朴子·漢過》:“勁鋭望塵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北。” 唐 蘇拯 《古塞下》詩:“血染長城沙,馬踏征人骨。” 明 高啟 《春日言懷》詩:“征人新戰歿,飲恨沉黃泥。” 陳毅 《東征初抵高淳》詩:“步哨呼覺征人起,欣然夜半到 高淳 。”
(3). 唐 代亦專指臨時招募的兵士。《唐律·擅興》:“諸揀點衛士(征人亦同)取捨不平者,一人杖七十,三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長孫無忌 疏議:“征人謂非衛士,臨時募行者。”
九月
(1) 格里曆(即陽曆)每年的第九個月
(2) 第九個太陰月
(3) 九個月
寒砧
亦作“ 寒碪 ”。指寒秋的搗衣聲。砧,搗衣石。詩詞中常用以描寫秋景的冷落蕭條。 唐 沉佺期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 遼陽 。” 唐 李賀 《龍夜吟》:“寒碪能擣百尺練,粉淚凝珠滴紅線。” 南唐 李煜 《搗練子令》詞:“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水滸傳》第二一回:“譙樓禁鼓,一更未盡一更催;別院寒砧,千搗將殘千搗起。”
子衣
(1).古代天子對諸侯臣下賜服,以明封爵等。後稱天子所賜衣服為“子衣”。《詩·唐風·無衣》:“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孔穎達 疏:“天子命諸侯必賜之以服,故請其衣。就天子之使請天子之衣,故云子之衣也。” 宋 蘇軾 《謝賜對衣金帶馬表》之二:“子衣安吉,不待請而得之;我馬虺隤,蓋知勞而賜者。”
(2).即胞衣。也叫胎衣或衣胞。《隋書·東夷傳·流求國》:“婦人產乳,必食子衣,產後以火自灸,令汗出,五日便平復。”
李之世名句,送胡伯連楊應先南歸拈得五微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