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讀申屠蟠傳》
全文:
多士清流太皎皎,由來尾大難為掉。
漢綱陵夷何足雲,言高致祻不為少。
飄然惟有申屠生,孤鶴盤空絕群鳥。
林下鴻名播士林,逸氣凌凌光日表。
嗚呼邪正原不容,薰蕕臭味豈同道。
宋室洛蜀標名字,室中操刃相攻討。
金人三緘實可師,處士橫議身難保。
梁碭春深山水閒,鉤黨吏不尋門考。
非但容身叔世間,中庸品行誰能紹。
參考注釋
嗚呼
(1) 對不幸的事表示嘆息、悲痛等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2) 指人喪命
嗚呼哀戰
邪正
(1).邪*惡與正直。《漢書·劉向傳》:“今賢不肖渾殽,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忠讒並進。” 宋 蘇軾 《學士院試<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論》:“為《穀梁》者曰:成天下之事業,定天下之邪正,莫善於《春秋》。” 清 盧文弨 《注<顏氏家訓>序》:“又引之使略涉載籍之津涯,明古今之治亂,識流品之邪正。”
(2).星體偏離正常運行軌道為邪,不偏為正。《漢書·天文志》:“其伏見蚤晚,邪正存亡……此皆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發於天者也。”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伏見蚤晚,謂五星也。日月五星下道為邪。存謂列宿不虧也。亡謂恆星不見。”
不容
(1)
不許;不讓
不容置疑(不容許有什麼懷疑)
(2)
不容許存在;不接納(為世所不客)
薰蕕
香草和臭草。喻善惡、賢愚、好壞等。語本《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杜預 註:“薰,香草;蕕,臭草。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惡難除。”《魏書·辛雄傳》:“今君子小人薰蕕不別,豈所謂賞善罰惡,殷勤隱恤者也。” 清 李漁 《奈何天·形變》:“人中魔怪,竟做了雲中仙客,一般的桃柳三春,不枉我薰蕕半載。”
臭味
臭惡之氣味。《周禮·天官·內饔》“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 漢 鄭玄 註:“腥臊羶香可食者,是別其不可食者,則所謂者皆臭味也。” 清 趙翼 《裙帶魚臭如醃鯗莪洲白門乃酷嗜詩以調之》:“臭味輼輬不可親,嗜痂偏作席間珍。”
(1).氣味。 漢 仲長統 《昌言下》:“性類純美,臭味芬香,孰有加此乎?” 宋 蘇軾 《題楊次公蕙》詩:“蕙本蘭之族,依然臭味同。”
(2).比喻志趣。 漢 蔡邕 《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親昭朋徒,臭味相與,大會而葬之。” 唐 元稹 《與吳端公崔院長五十韻》:“吾兄諳性靈, 崔子 同臭味。投此掛冠詞,一生還自恣。” 清 方苞 《贈潘幼石序》:“豈臭味之同,雖先生亦有不能自主者耶?”
(3).比喻同類。《左傳·襄公八年》:“ 季武子 曰:‘誰敢哉!今譬於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杜預 註:“言同類。” 唐 李百藥 《房彥謙碑》:“且復留連宴賞,提攜臭味,登山臨水,必動詠言。” 宋 蘇軾 《下財啟》:“夙緣契好,獲媾婚姻,顧門閥之雖微,恃臭味之不遠。”
同道
(1) 同一思想;同一原則
帝王治世,百代同道。——《論衡》
(2) 志同道合。亦指志同道合的人
同道中人
(3) 同路
同道人
乾隆名句,讀申屠蟠傳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