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古道看銅柱,三尺吳鉤箭里鳴

佘翔送林廷詔之廣西·其二

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佘翔的《送林廷詔之廣西·其二》

全文:
迢遞關山獨送行,炎方望斷瘴煙生。
伏波古道看銅柱,三尺吳鉤箭里鳴

佘翔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伏波

(1). 漢 將軍名號。 西漢 路博德 、 東漢 馬援 都受封為伏波將軍。見《漢書·武帝紀》、《後漢書·馬援傳》。 南朝 宋 鮑照 《代苦熱行》:“ 戈船 榮既薄, 伏波 賞亦微。” 唐 劉長卿 《送張司直赴嶺南謁張尚書》詩:“盛府依 橫海 ,荒祠拜 伏波 。” 明 夏完淳 《大哀賦》:“ 橫海 、 伏波 , 戈船 、 下瀨 。”

(2).謂平息變亂。 王闓運 《丁文誠誄》:“抗急疏而請使,舉偏師以伏波。”

古道

(1) 傳統的正道。今通稱不趨附流俗,守正不阿為古道

夫重懷古道,枕籍詩書,危不能安,亂不能治,郵里逐雞難,亦無黨也。——漢· 桓寬《鹽鐵論·殊路》

(2) 古樸

古道熱腸

忠厚古道

(3) 古舊的路徑

踏上石子鋪的古道

樂遊原上清秋節, 鹹陽古道音塵絕。—— 唐· 李白《憶秦娥》

銅柱

(1).銅製的支撐建築物的柱子。《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則又作 栢梁 、銅柱、承露僊人掌之屬矣。” 明 何景明 《易水行》:“手持匕首摘銅柱,事已不成空駡倨。”《新民晚報》1990.8.5:“白玉般的礎石上聳立著粗大的銅柱。”

(2).神話傳說中的天柱。《神異經·中荒經》:“ 崑崙之山 ,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

(3).銅製的作為邊界標誌的界樁。《後漢書·馬援傳》“嶠南悉平” 李賢 注引 晉 顧微 《廣州記》:“ 援 到 交阯 ,立銅柱,為 漢 之極界也。” 唐 張渭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詩:“銅柱朱崖道路難, 伏波 橫海舊登壇。” 清 趙翼 《陔餘叢考·馬氏銅柱有三》:“ 馬援 所立銅柱在 林邑國 ……此 漢 時所立銅柱在 交趾 者也; 馬總 為 安南 都護,建二銅柱於 漢 故處,劖著 唐 德,兼以明 伏波 之裔,此 唐 時所立銅柱亦在 交阯 者也; 五代 史 馬希范 攻 溪州 蠻,降之,乃立銅柱為表,命學士 李皋 銘之,此 五代 時所立銅柱在 五溪 者也。”

三尺

(1) 指劍,劍約長三尺,故以“三尺”為劍的代稱

(2) 指法律。古時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法律為“三尺法”,簡稱“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吳鉤

亦作“吳鉤”。鉤,兵器,形似劍而曲。 春秋 吳 人善鑄鉤,故稱。後也泛指利劍。 晉 左思 《吳都賦》:“軍容蓄用,器械兼儲; 吳 鉤 越 棘,純鈞湛盧。” 唐 盧殷 《長安親故》詩:“ 楚 蘭不佩佩吳鉤,帶酒城頭別舊遊。” 葉**英 《重讀<論持久戰>》詩:“一篇《持久》重新讀,眼底吳鉤看不休。”參見“ 吳鴻 ”。

佘翔名句,送林廷詔之廣西·其二名句

詩詞推薦

  • 擬古六首

    曾協宋代〕幽窗射明月,寂寞閒素琴。朱弦不改調,撫弄無好音。文診襲綠綺,明徽鈿黃金。君恩一朝異,對此千恨深。
    伏波古道看銅柱,三尺吳鉤箭里鳴 詩詞名句
  • 七里灣得朱表臣寄千葉樓子髻子芍藥

    梅堯臣宋代〕誰稱為近侍,宜與牡丹尊。霞綷千千葉,香撩黯黯魂。紅樓思俠少,寶髻奉王孫。剩插不堪照,顏衰汴水渾。
  • 題山庵

    王洋宋代〕桃花櫻花紅雨零,桑錢榆錢劃色青。昌條脈脈暖煙路,膏壤輝輝寒食汀。
    伏波古道看銅柱,三尺吳鉤箭里鳴 詩詞名句
  • 題嚴陵釣台

    張繼唐代〕舊隱人如在,清風亦似秋。客星沈夜壑,釣石俯春流。鳥向喬枝聚,魚依淺瀨游。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
  • 賣花聲

    康與之宋代〕愁拈斷釵金。遠信沈沈。秦箏調怨不成音。郎馬不知何處也,樓外春深。好夢已難尋。夜夜餘衾。目窮千里正傷心
    伏波古道看銅柱,三尺吳鉤箭里鳴 詩詞名句
  • 舉場語

    佚名唐代〕欲入舉場,先問蘇張。蘇張猶可,三楊殺我。
    伏波古道看銅柱,三尺吳鉤箭里鳴 詩詞名句
  • 書院二小松

    李群玉唐代〕一雙幽色出凡塵,數粒秋煙二尺鱗。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伏波古道看銅柱,三尺吳鉤箭里鳴 詩詞名句
  • 夢堯章桂花下

    蘇泂宋代〕撲鼻清香兩絕詩,分明參到小山辭。如今獨自秋風下,不似當初並馬時。
  • 花心動

    佚名宋代〕粉堞雲齊,度清笳、愁入暮煙林杪。素艷透春,玉骨淒涼,勾帶月痕生早。江天蒼莽黃昏後,依然是、粉寒香瘦。
  • 止酒示圭

    陳起宋代〕一病杯中物致危,翰林何事酷耽之。酒經若果通仙道,不向青山立斷碑。
    伏波古道看銅柱,三尺吳鉤箭里鳴 詩詞名句
伏波古道看銅柱,三尺吳鉤箭里鳴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