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題董誥畫棲霞十景冊·其七·疊浪崖》
全文:
奇峰層疊浪花浮,有水之容無水流。
悟是江乘具神解,示形於此濟剛柔。
參考注釋
乘具
騎馬的用具。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賚馬並傘啟》:“垂賚紫騮馬並銀釘、乘具、紫紬繖一張。”《北史·魏紀三·孝文帝紀》:“其御府衣服……太僕乘具、內庫弓矢,出其太半。”
神解
(1).悟性過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術解》:“ 荀勗 善解音聲,時論謂之闇解…… 阮鹹 妙賞,時謂神解。”《南史·張融傳》:“ 融 玄義無師法,而神解過人,高談鮮能抗拒。”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十:“ 金纖纖 女子詩才既佳,而神解尤超。”
(2).謂不賴言傳而能意會。《晉書·劉伶傳》:“﹝ 伶 ﹞與 阮籍 、 嵇康 相遇,欣然神解,攜手入竹林。”
示形
古代兵家戰術用語。指行軍布陣表面所顯示的意圖。語出《孫子·計》:“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杜牧 註:“《傳》曰:‘鷙鳥將擊,必藏其形。’如 匈奴 示羸弱於 漢 使之義也…… 韓信 盛兵 臨晉 而渡於 夏陽 ,此乃示以近形而遠襲敵也。”《通典·兵六》:“示形在彼,而攻於此。 春秋 時 越 伐 吳 , 吳子 御於 笠澤 ,夾水而陳。 越 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譟而進。 吳 師分以御之。 越 以三軍潛涉,當 吳 中軍而鼓之。 吳 師大亂,遂敗之。” 清 曾國藩 《羅忠節公神道碑銘》:“公軍渡 湖 漢 而西。至則示形 杭口 而暗進 鼇嶺 。” 劉*伯*承 《回顧長征》:“這次, 毛主席 又成功地運用了聲東擊西的靈活戰術,示形於 貴陽 之東,造成敵人的過失,我軍得以爭取時機突然西去。”
於此
(1).在此。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於此。”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依世尚同,詭時則異。有一於此,兩非默置。”
(2).如此。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思計此變,無傷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還之。”
(3).至此;至今。 宋 蘇軾 《潮州修韓文公廟碑》:“獨 韓文公 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
剛柔
(1).陰陽。《易·繫辭下》:“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孔穎達 疏:“剛柔即陰陽也。”《淮南子·精神訓》:“剛柔相成,萬物乃形。” 高誘 註:“剛柔,陰陽也。”
(2).晝夜。《易·繫辭上》:“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孔穎達 疏:“晝則陽日照臨,萬物生而堅剛,是晝之象也。夜則陰潤浸被,萬物而皆柔弱,是夜之象也。” 漢 揚雄 《太玄·玄摛》:“以通璇璣之統,正玉衡之平,圜方之相研,剛柔之相干。” 范望 註:“剛柔,晝夜也。”
(3).強弱。《孫子·九地》:“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王晳 註:“剛柔,猶強弱也。”《西遊記》第五三回:“咬牙爭勝負,切齒定剛柔。”
(4).猶寬嚴。《三國演義》第七一回:“凡為將者,當以剛柔相濟,不可徒恃其勇。”
乾隆名句,題董誥畫棲霞十景冊·其七·疊浪崖名句
名句推薦
北人善駕車,南人善使船
無名《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