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法一的《頌古二首·其一》
全文:
世尊隻眼通三界,外道雙眸貫五天。
華意正濃桃臉笑,春光不在柳梢邊。
參考注釋
世尊
佛陀的尊稱。《四十二章經》:“爾時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維。” 隋 慧遠 《無量壽經義疏》卷上:“佛備眾德,為世欽仰,故號世尊。”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世尊説法不用一方之語。”
隻眼
(1).比喻獨特的見解。 宋 陸游 《書志》詩:“讀書雖復具隻眼,貯酒其如無別腸。”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玉川子》:“晚 唐 詩人,予最喜 玉川子 及 司空表聖 二人,人品甚高,不為勢利所汩沒,故其詩能不涉世俗蹊徑,此非具隻眼者,安能別之。” 清 薛雪 《一瓢詩話》:“有志者當自具隻眼,溯流而上,必得其源。”
(2).圍棋術語。一眼。成片白子或黑子中之空隙,對手不能下子,但隻眼不成活棋。 唐 王績 《圍棋詩》殘句:“雙關防易斷,隻眼畏難全。”
三界
(1).佛教指眾生輪迴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見《俱舍論·世分別品》。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三界流動,以罪苦為場。化盡則因緣永息,流動則受苦無窮。” 唐 寒山 《詩》之二一三:“可畏三界輪,念念未曾息。” 宋 王安石 《望江南·歸依三寶贊》詞:“三界裡,有取總災危。” 清 龔自珍 《最錄<列子>》:“ 莊子 見道十三四, 列子 見道十七八,丁大*法之未東,皆未脫離三界。”道教沿用其說而稍異。 唐 呂岩 《敲爻歌》:“似此逍遙多快樂,遨遊三界最清奇。”
(2).猶三屆,三期。《元史·選舉志二》:“都監歷三界,陞務使,一周歲為滿,月日不及者通理。務使歷三界,陞提領。”
外道
(1).佛教徒稱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為外道。 南朝 梁 沉約 《枳園寺剎下石記》:“魔眾稽顙,外道屈膝;抽薪止火,折劍摧鋒。”《陳書·傅縡傳》:“三論之興,為日久矣。 龍樹 創其源,除內學之偏見; 提婆 揚其旨,盪外道之邪執。欲使大化流而不擁,玄風闡而無墜。”《景德傳燈錄·迦毗摩羅》:“第十三祖 迦毗摩羅 者, 華氏國 人也。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後於 馬鳴 尊者得法。” 宋 陳善 《捫虱新話》卷四:“予聞 釋 氏之論曰:欲破彼宗,先善本宗。故佛在世日,西域有三十六種外道,每種各以其藝,鹹來難佛……外道藝窮,乃始歸佛。”
(2).泛指不合於正道的論說、法則等。 宋 宋羽 《滄浪詩話·詩評》:“ 大曆 之詩,高者尚未失盛 唐 ,下者漸入晚 唐 矣。晚 唐 之下者,亦墮野狐外道鬼窟中。” 清 惲敬 《與黃香石》:“ 敬 古文法盡出 子長 ,其 孟堅 以下,時參筆勢而已……作詩賦雜文,其法亦然,舍是皆外道也。”
(3).歪門邪道,搞不正當的活動。《紅樓夢》第八一回:“説起 寳玉 的乾媽,竟是個混賬東西,邪魔外道的。”
(4).見外;客氣。《紅樓夢》第九十回:“ 平兒 笑説道:‘我們奶奶説,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 岫煙 道:‘不是外道,實在不過意。’” 高玉寶 《高玉寶》第十三章:“咱們是一根藤上的瓜,就不要說那些外道話了。”
雙眸
兩顆眼珠。 南朝 宋 謝惠連 《自箴》:“氣之清明,雙眸善識。” 宋 王禹偁 《月波樓詠懷》:“ 武昌 地如掌,天末入雙眸。”《儒林外史》第三三回:“ 杜少卿 看那先生,細瘦,通眉長爪,雙眸烱烱,知他不是庸流。”
五天
(1).見“ 五天竺 ”。
(2).天。古代謂天有皇天、昊天、旻天、上天、蒼天等五種別號,故稱。 明 方孝孺 《觀樂生傳》:“五天朗潔時,纖滓不敢留。”
(3).指五種天色。《醫宗金鑒·運氣要訣·客運歌》:“五天蒼丹黅玄素,天氣天干合化臨。”註:“五天者,蒼天,天之色青者也;丹天,天之色赤者也;黅天,天之色黃者也;玄天,天之色黑者也;素天,天之色白者也。”
(4).五種中藥的合稱。 宋 陶穀 《清異錄·藥譜》:“藥有五天;決明為肝天,紫苑為肺天,神麯為脾天,遠志為心天,蓯蓉為腎天。”
釋法一名句,頌古二首·其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