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訢合人心豫,春澤優沾物象勻

乾隆新正萬壽山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新正萬壽山》

全文:
一度韶正一度新,壽山今歲又初巡。
泰和訢合人心豫,春澤優沾物象勻
旭烘樹梢珠作綴,煙開塍畔玉為鱗。
寧因繪景增佳麗,利在農田喜是真。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泰和

(1).太平。 漢 揚雄 《法言·孝至》:“或問泰和。曰:其在 唐虞 、 成周 乎?” 宋 光宗 《策問》:“其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風俗,清刑罰,成泰和之效者,悉意而條陳之。朕將親覽。”參見“ 太和 ”。

(2).天地間沖和之氣。 明 徐渭 《梅賦》:“先則渾淪龐篤,含泰和而獨飽,酸則甘辛醎苦,受何味而弗便。”參見“ 太和 ”。

(3).和睦。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蔡專使元培代表布告**國文》:“其至少數抱猜忌之見,騰離間之口者,皆將為泰和所同化,而無復纖翳之留。”參見“ 太和 ”。

訢合

(1).謂受感而動,和合融洽。《禮記·樂記》:“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訢合,陰陽相得。” 鄭玄 註:“訢讀為熹。熹猶蒸也。” 孔穎達 疏:“熹謂蒸動。言樂感動天地之氣,是使二氣蒸動,則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夫雨為天地之訢合。”

(2).引申為情意投合。 唐 陸贄 《奉天論奏當今所切務狀》:“則君臣同志,何有不從,遠邇歸心,孰與為亂!化疑梗為訢合,易怨謗為謳歌,浹辰之間,可使丕變。” 唐 白居易 《唐江州興果寺律大德湊公塔碣銘》序:“初,余與師相遇,如他生舊識,一見訢合,不知其然。” 朱自清 《民眾文學的討論》:“若非所寫的情思與民眾訢合無間,又何能至此?”

人心

(1) 指人的感情、願望等

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2) 良心

春澤

春雨。比喻恩澤。 晉 潘岳 《西征賦》:“弛秋霜之嚴威,流春澤之渥恩。”

物象

(1).外界事物。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耽虛好靜,羨此永生,獨馳思於天雲之際,無物象而能傾。”

(2).物體的形象;事物的現象。 晉 王謐 《答桓太尉難》:“良以冥本幽絶,非物象之所舉;運通理妙,豈粗跡之能酬?”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洛水》:“北歷 覆釜堆 東,蓋以物象受名矣。”《文獻通考·經籍九》:“ 漢 魏 間人所為文,名有‘連珠’者,其聯貫物象以達己意。” 清 劉大櫆 《<張秋浯詩集>序》:“乃縈情於歌詠,寄志乎風騷,比擬辭華,雕鏤物象。” 葉聖陶 《隔膜·阿菊》:“他的視官不能應接這許多活動不息的物象。”

(3).文藝作品所創造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 《就目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答<人文>編者問》:“像 魯迅 筆下的 阿Q 就是‘生活中由可憎亦復可憐的偏狹觀念所造成的卑鄙可恥的物象’的集大成,但 魯迅 的主旨是叫我們必須加以毀滅。”

(4).景物,風景。 唐 杜牧 《題吳興消暑樓十二韻》:“晴日登攀好,危樓物象饒。”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晏相公》:“一為清 潁 行,物象頗所覽。” 清 陳恭尹 《早發新塘浦舟中作》詩:“物象交晦明,峯雲屢開闔。”

(5).物候現象。《人民日報》1959.11.9:“號召全台總動員,人人獻農諺,人人觀天象、看物象,人人參加整理資料,人人做預報。”

乾隆名句,新正萬壽山名句

詩詞推薦

泰和訢合人心豫,春澤優沾物象勻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