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契適的《觀音詩》
全文:
慧炬慈航在世間,除昏濟險未嘗閒。
手擎一穗青絲柳,身倚千層碧玉山。
聲滿諸天常諷誦,功圓十地絕躋攀。
終求郢妙雕金相,時獻香花禮粹顏。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天常
天的常道。常指封建的綱常倫*理。《左傳·文公十八年》:“ 顓頊氏 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 漢 蔡琰 《悲憤詩》之一:“ 漢 季失權柄, 董卓 亂天常。”《明史·程啟充傳》:“ 啟充 言:‘災及內寢,良由徇情之禮有戾天常,僭逼之名深乖典則。’”
諷誦
(1).背誦。《周禮·春官·瞽蒙》:“諷誦詩,世奠繫。” 鄭玄 註:“諷誦詩,謂闇讀之不依詠也。”《漢書·藝文志》:“ 孔子 純取 周 詩,上采 殷 ,下取 魯 ,凡三百五篇。遭 秦 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南史·文學傳·任孝恭》:“精力勤學,家貧無書,常崎嶇從人假借,每讀一遍,諷誦略無所遺。” 章炳麟 《國故論衡·文學總略》:“古之言文章者,不專在竹帛諷誦之間。”
(2).朗讀;誦讀。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 田鵬鸞 ﹞年十四五,初為閽寺,便知好學,懷袖握書,曉夕諷誦。” 明 海瑞 《興革條例·禮屬》:“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 魯迅 《書信集·致陶亢德》:“大札與《人間世》兩本,頃同時拜領,諷誦一過,誠令人有蕭然出塵之想。”
十地
梵語意譯。或譯為“十住”。佛家謂菩薩修行所經歷的十個境界。大乘菩薩十地為: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謝靈運 《辨宗論附答問》:“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階, 釋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謁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詩:“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 清 吳偉業 《庚戌梅信日雨過鄧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還元閣》詩:“自居十地莊嚴上,道出三峰玄要間。”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華嚴經》的思想,後來又有所開展,所謂‘十地’本是由之達到成佛的思想。”參閱《華嚴經》卷二三、《成唯識論》卷九。
躋攀
亦作“ 躋扳 ”。猶攀登。 唐 杜甫 《白水縣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清晨陪躋攀,傲睨俯峭壁。” 宋 劉克莊 《沁園春·送孫季藩吊方漕西歸》詞:“儘緣雲鳥道,躋攀絶頂。”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一·長白山》:“雲霧開散, 長白山 歷歷分明,臣等不勝駭異。又正值一路,可以躋攀。”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捐科分》:“獨癸巳諸君,躋扳尺寸,竭蹶終身。”
釋契適名句,觀音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