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之道的《史佐才讀書堂》
全文:
我聞輪人扁,妙解書中義。
當其聽讀書,默識聖人意。
忽然釋椎鑿,有問發茲秘。
雖雲聖人語,糟粕豈精粹。
齊侯詰其說,無說當致死。
請以斲輪觀,固入要非易。
不徐仍不疾,心手在相契。
是中有數存,非言所能既。
扁也亦何人,所得用至此。
固知斯道在,天下本無二。
觀君榜斯堂,令我端拜議。
想見堂中書,填箱溢巾笥。
縱橫三萬卷,一覽悉能記。
左右逢其原,下筆不能綴。
我昔攝東城,君時尚童穉。
如聞侍先公,往矣江之涘。
崎嶇三十載,於此忽相值。
出示諸公詩,圭璧爛庭瑞。
君家依水竹,亭台繚幽邃。
作堂於其間,讀書乃其事。
嗜好與人殊,可以見君志。
明年冠群英,先正秘書字。
參考注釋
想見
經過推測得出結論
從中可以想見生活的艱難
想見當日圍城光景。——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中書
(1).皇宮中的藏書。亦特指宮中記事的書。《漢書·儒林傳·孔安國》:“ 成帝 時求其古文者, 霸 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 顏師古 註:“中書,天子所藏之書也。”《後漢書·伏湛傳》:“ 永和 元年,詔 無忌 與議郎 黃景 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 李賢 註:“中書,內中之書也。”《三國志·吳志·孫亮傳》“日於苑中習焉” 裴松之 注引《吳歷》:“ 亮 數出中書視 孫權 舊事。”
(2).官名。中書令的省稱。 漢 設中書令,掌傳宣詔令,以宦者為之,後多任用名望之士。《漢書·蕭望之傳》:“ 望之 以為中書政本,宜以賢明之選。” 晉 庾亮 《讓中書令表》:“國恩不已,復以臣領中書。” 隋 唐 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俱為宰相,後因以中書稱宰相。《宋史·葉清臣傳》:“陛下欲息奔競,此繫中書。若宰相裁抑奔競之流,則風俗惇厚,人知止足。” 清 洪昇 《長生殿·賄權》:“中書獨坐攬朝權,看炙手威風赫烜。”
(3).官名。中書舍人的省稱。 隋 、 唐 時為中書省的屬官。 明 清 廢中書省,於內閣設中書舍人,掌撰擬、繕寫之事。《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書的班次,進士是一途,監生是一途。”《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他就湊了千把銀子,捐了個內閣中書。”
(4).官署名。 唐 代的中書省、 宋 代的政事堂,亦直稱為“中書”。 唐 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閒行絕句》:“行尋春水坐看山,早出中書晚未還。”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中:“ 文潞公 在樞府,嘗一日過中書,與 荊公 行至題下。”
(5).毛筆的別稱,“中書君”的省稱。《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早拜中書事 祖龍 , 江淹 親向夢中逢。”參見“ 中書君 ”。
巾笥
(1).即巾箱。 唐 劉禹錫 《觀市》:“在巾笥者織文及素焉,在幾閣者彫彤及質焉,在筐筥者白黑巨細焉。” 宋 蘇軾 《與謝民師推官》之一:“蒙不鄙棄,贈以瑰瑋,藏之巾笥,永以為好。”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盧綸》:“帝遣中使悉索其巾笥,得詩五百首進之。”參見“ 巾箱 ”。
(2).謂以巾包裹,藏入箱篋。《莊子·秋水》:“吾聞 楚 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唐 柳宗元 《龜背戲》詩:“廟堂巾笥非余慕,錢刀兒女徒紛紛。”
王之道名句,史佐才讀書堂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