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詠宣德窯無當尊制與商父乙尊頗同而兩端皆坦似橐盤略如遵生八箋所云坐墩花囊者其中孔無底則又未盡合因以韓非語名之而系以詩》
全文:
官汝之次稱宣成,世代愈降制愈精。
輪輅拙巧遞變更,欲返其初嗟孰能。
是器本擬尊罍瓶,胡為無當水難盛。
抑別具義得試評,堂溪公對昭侯曾。
賤者瓦卮貴玉瑛,注漿漏或不可乘。
則用瓦矣玉在屏,三復絜矩將毋驚。
瓷無款識留標名,中含銅膽生綠青。
底書宣德貽大明,相依表里如弟兄。
閱數百歲猶聯並,神物守之語信誠。
可以貯水簪群英,掞辭繹義靜六情。
參考注釋
三復
猶言三遍。《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讀書不過三復,終身不忘。”
謂反覆誦讀。 晉 陶潛 《答龐參軍》詩序:“三復來貺,欲罷不能。” 唐 李白 《任城寺大鐘銘》:“天書褒榮,輝之簡牘,稽首三復,子孫其傳。” 金 宇文虛中 《姑蘇滕惇禮榜所居閣曰齋心》詩:“老夫未涉天游趣,三復《南華》第四篇。” 董*必*武 《我國抗戰四周年之民主政治》:“‘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這兩句古語,值得政府當局三復的。”參見“ 三復白圭 ”。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將毋
表示選擇的疑問詞。《韓詩外傳》卷四:“客有見 周公 者,應之於門曰:‘何以道 旦 也?’客曰:‘在外即言外,在內即言內。入乎,將毋?’ 周公 曰:‘請入。’客曰:‘立即言義,坐即言仁。坐乎,將毋?’ 周公 曰:‘請坐。’”參見“ 將無 ”。
乾隆名句,詠宣德窯無當尊制與商父乙尊頗同而兩端皆坦似橐盤略如遵生八箋所云坐墩花囊者其中孔無底則又未盡合因以韓非語名之而系以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