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論多同異,身名有險夷

王柏挽朱侍郎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柏的《挽朱侍郎》

全文:
國論多同異,身名有險夷
一從離紫橐,再不上丹墀。
慷慨風雲斷,飄零歲月移。
卻因閒得早,冷眼看人痴。

王柏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王柏國論多同異,身名有險夷書法作品欣賞
國論多同異,身名有險夷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國論

(1).有關國家大計的言論、主張。《漢書·薛宣傳》:“臣聞賢材莫大於治人, 宣 已有效。其法律任廷尉有餘,經術文雅足以謀王體,斷國論。” 宋 王安石 《河勢》詩:“國論終將塞,民嗟亦已勤。”

(2).謂商討國家大計,發表政見。 宋 岳飛 《乞解樞柄第三札》:“伏念臣濫廁樞庭,誤陪國論,貪榮滋甚,補報蔑然,豈惟曠職之可憂,抑亦妨賢之是懼。”

(3).全國的輿論。 宋 曾鞏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竊以明德懿親,在天功而有助;隆名重器,為國論之所歸。”

(4).女真語。尊貴的意思。

同異

(1). 戰國 時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辯論題,認為事物中存在小同異和大同異兩種。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認識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這種認識上的同或異,為小同異;而萬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離不開存亡變化,又有完全相異的一面,即各自的變化又不一樣,此為大同異。《莊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別,見有同異,此小同異也。死生交謝,寒暑遞遷,形性不同,體理無異,此大同異也。”參見“ 堅白同異 ”。

(2).相同與不同。《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後有 揚雄 著《方言》,其言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

(3).指同於世與不同於世;同於己與不同於己。 宋 蘇軾 《謝蘇自之惠酒》詩:“不如同異兩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此輩結黨營私,朋求進取,以同異為愛惡,以愛惡為是非。”

(4).謂差異,不同。《新唐書·張行成傳》:“嘗侍宴,帝語 山東 及 關中 人,意有同異。 行成 曰:‘天子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稱善。”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蓋 晉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書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豈無同異耶?”

(5).異議。亦指立異議。《三國志·魏志·袁渙傳》“父 滂 ,為 漢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晉 袁宏 《漢紀》:“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 滂 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世說新語·賞譽》“ 王恭 始與 王建武 甚有情,後……致疑隟” 劉孝標 注引《晉安帝紀》:“卿何妄生同異,疑誤朝野。”《晉書·王彬傳》:“ 江州 當人強盛時,能立同異,此非常人所及。”《南齊書·徐孝嗣傳》:“ 孝嗣 文人不顯同異,名位雖大,故得未及禍。”

(6).引申指有異志,叛亂。《宋書·武帝紀下》:“ 謝晦 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南齊書·蕭穎胄傳》:“時軍旅之際,人情未安…… 張熾 從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門 ,城內驚恐,疑有同異。”

(7).指異於己的觀點、見解。《新唐書·儒學傳中·王元感》:“ 李憲 等本章句家,見 元感 詆先儒同異,不懌,數沮詰其言。 元感 緣罅申釋,竟不詘。”

身名

(1).身體和名譽。《列子·說符》:“仁義使我身名並全。”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墳土未乾,而身名並滅。”

(2).聲譽;名望。 南朝 宋 謝靈運 《游山》詩:“身名竟誰辯,圖史終磨滅。” 唐 白居易 《妻初授邑號告身》詩:“倚得身名便慵墯,日高猶睡緑窗中。” 清 秋瑾 《敬告姊妹們》:“智識也長了,見聞也廣了,學問也高了,身名是一日一日的進步了。”

險夷

(1).崎嶇與平坦。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晡至 林慮山 ,橫峙天西,如城壁相銜,爭雄角鋭,潑黛凝青,而高下險夷不一。”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馬鞍山》:“洞僅一斗室, 龐洞 頗深邃,懸崖陡絶,豈以兩地險夷略肖二子心術?”

(2).艱難與順利。 唐 司空圖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何以祝之,祝公之福,險夷不渝,保是寵祿。” 宋 蘇軾 《父池贈太師追封溫國公》:“躬蹈險夷之節,庶幾 顏 閔 之行。” 周**來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詩之一:“險夷不變應嚐膽,道義爭擔敢息肩?”

王柏名句,挽朱侍郎名句

詩詞推薦

國論多同異,身名有險夷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