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彭的《仲豫買侍兒作小詩戲之》
全文:
霜鶚橫空河漢秋,聊隨雞鶩稻梁謀。
卻將屬國舊長劍,換得石城新莫愁。
要遣短轅無復馭,定看遙集解忘憂。
匡山醉客時相訪,莫下疏簾作障羞。
參考注釋
短轅
(1).《晉書·王導傳》:“初 曹氏 性妬, 導 甚憚之,乃密營別館,以處眾妾。 曹氏 知,將往焉。 導 恐妾被辱,遽令命駕,猶恐遲之,以所執麈尾柄驅牛而進。司徒 蔡謨 聞之,戱 導 曰:‘朝廷欲加公九錫。’ 導 弗之覺,但謙退而已。 謨 曰:‘不聞餘物,惟有短轅犢車,長柄麈尾。’”後以“短轅”指代牛車或粗陋小車。 唐 李商隱 《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笑傲張高蓋,從容接短轅。” 宋 蘇軾 《書韓乾<牧馬圖>》詩:“ 王良 挾策飛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轅。” 清 吳偉業 《贈遼左故人》詩:“短轅一哭暮雲低,雪窖冰天路慘悽。”亦作“ 短轅車 ”。 宋 劉克莊 《鵲橋仙·足痛》詞:“不消長麈短轅車,但乞取,一枝鶴膝。” 明 高啟 《臨頓里》詩之一:“時尋 戴顒 宅,自駕短轅車。”
(2).折斷的車轅木。 唐 杜甫 《木皮嶺》詩:“高有廢閣道,摧折如短轅。”短,一本作“ 斷 ”。 蔣禮鴻 《杜詩釋詞》:“作斷者正字,短其通用字也。”
無復
(1).不再,不會再次。《呂氏春秋·義賞》:“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 陳奇猷 校釋:“此文意謂詐偽之道,雖今可以苟且得利,後將不可復得利也。”《晉書·王導傳》:“ 桓彝 見朝廷微弱……憂懼不樂。往見 導 ,極談世事,還,謂 顗 曰:‘向見 管夷吾 無復憂矣。’” 唐 韓愈 《落葉送陳羽》詩:“落葉不更息,斷蓬無復歸。”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格局》:“ 聖嘆 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辨髮,窮幽極微,無復有遺議於其間矣。”
(2).指不再有,沒有。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不死之事已定,無復奄忽之慮。”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上》:“少來蒐集書史,頗得諸遺書,無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勞工,無論黑、白、黃,無復奴隸種。”
(3).沒有履行。 漢 劉向 《說苑·雜言》:“ 仲尼 曰:‘不強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
(4).不能恢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規非者,其所為不得其事,其事不當,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無復,殘類滅宗亡國是也。”
集解
(1).彙輯諸家對同一典籍的語言和思想內容的解釋,斷以己意,以助讀者理解。 三國 魏 何晏 《<論語註疏解經>序》:“今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易,名曰《論語集解》。” 南朝 宋 裴駰 《<史記集解>序》:“采經傳百家並先儒之説,豫是有益,悉皆抄內。刪其游辭,取其要實,或義在可疑,則數家兼列……以 徐 為本,號曰《集解》。” 張守節 正義:“ 裴駰 採‘九經’諸史並《漢書音義》及眾書之目而解《史記》,故題《<史記集解>序》。” 劉文典 《<淮南鴻烈集解>序》:“名為‘雧解’,合二十一卷。”
(2).匯合“經”與“傳”,為之解釋。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故特舉 劉 、 賈 、 許 、 潁 之違,以見同異。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其義類,各隨而解之,名曰《經傳集解》。” 孔穎達 疏:“ 杜 言集解,謂聚集《經》《傳》為之作解。 何晏 《論語集解》,乃聚集諸家義理以解《論語》,言同而意異也。”
忘憂
(1).忘卻憂愁。《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一:“夫酒忘憂,故能消之也。” 唐 張說 《喜度嶺》詩:“見花便獨笑,見草即忘憂。”
(2).萱草的別名。 唐 陳子昂 《魏氏園林人賦一物得秋亭萱草》詩:“忘憂誰見賞,空此北堂中。”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本草經》云:萱,一名忘憂。” 元 錢抱素 《瑣窗寒·題玉山草堂》詞:“書帶生香,忘憂弄色,四窗虛悄。” 清 黃宗羲 《小園記》:“因買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忘憂、含笑。”
李彭名句,仲豫買侍兒作小詩戲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