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方浚師的《至韶州憶途中所見山水甚奇漫賦一詩》
全文:
葡萄綠釀春江潮,煙波浩渺山周遭。
峰巒無數列篷底,臥看船與山爭高。
長河太華在何許,足所未蹈心空勞。
眼前好景莫虛過,不吟毋乃山靈嘲。
千變萬化各有致,丹青妙手終難描。
鷹起鶻落連復斷,虛蹲獅伏雄而豪。
天門詄盪懸日月,石友拱揖陳冠袍。
自從入峽至中宿,置身福地真逍遙。
琵琶形勢實險要,芙蓉顏色疑鐫雕。
歸猿尚留古洞邃,殺雞殊覺荒坑遙。
洭斟漣湟界南北,九疑直上偏岧嶢。
參天竹樹碧陰合,沁人心目紅塵消。
嵌空玲瓏台檻巧,觀音岩下灘聲驕。
龍頭豬婆間鱉背,旺水冊里還高橋。
曹溪法乳貫白土,孟洲築壩通黃茅。
呼童且覓蒙里李,得仙那乞綏山桃。
天遣吾儕富游跡,十年不調奚牢騷。
茲行真足夸同僚,買魚沽酒停雙橈。
微醺倚枕夢鹿蕉,塔鈴驚醒來南皋。
參考注釋
天遣
強調痛苦的嚴酷,使人聯想起天罰
天譴,打擊,瘟疫
吾儕
我輩;我們這類人
吾儕同說書者。——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吾儕悶來村店飲村酒
游跡
猶浪跡,漫遊。 清 周亮工 《題與然大師畫冊前》:“棄家薙髮為 罻麟和尚 弟子,游跡 浙 中。”
遊覽所到之地。 朱自清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大中橋 外,本來還有一座 復成橋 ,是船夫口中的我們的游跡盡處,或也是 秦淮河 繁華的盡處了。” 林建征 《鶯歌海》:“然而,它最偏僻的這一角,就是游跡最廣的 蘇軾 也沒到過。”
猶遊蹤。 晉 陶潛 《悲從弟仲德》詩:“宿草旅前庭,階除曠游跡。”《禪真逸史》第四十回:“世子稱孤丕振家,先君游跡遍天涯。”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不調
(1).不協調。《漢書·元帝紀》:“陰陽不調,黎民饑寒。”《後漢書·章帝紀》:“比年陰陽不調,飢饉屢臻。”
(2).特指音調不和諧。《韓非子·難三》:“且 中期 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調,弄不明, 中期 之任也。”《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3).與人合不來。《楚辭·東方朔<七諫·謬諫>》:“不論世而高舉兮,恐操行之不調。” 王逸 註:“調,和也……恐不知於俗而見憎於眾也。”
(1).未得升遷。《漢書·張安世傳》:“有郎功高不調。” 顏師古 註:“調,選也。”
(2).猶言不才。 唐 蘇鶚 《杜陽雜編》卷下:“時京城不調少年相效,謂之拍彈。” 宋 王禹偁 《謝賜侄男大理評事表》:“伏以法寺美官,聖朝好爵,凡雲選授,必擇器能。豈期不調之材,遽忝起家之命。” 宋 范仲淹 《與中舍書》:“如子弟不調,或在襄邑作過逃來,即發遣他去,恐相負累,請仔細相度。”
牢騷
指抑鬱不滿的情緒或言語;憂愁哀怨
牢騷太甚防腸斷
方浚師名句,至韶州憶途中所見山水甚奇漫賦一詩名句
名句推薦
南山高,北出低,日出東方夜落西
釋懷祥《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