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王士禎的《蘇門三賢詩·其二·理寒石》
全文:
魯連蹈東海,其志恥帝秦。
龔生夭天年,詎知有美新。
陶公懷晉室,聊存頭上巾。
嗟哉均垍流,乃愧青岩甄。
西華理寒石,為儒甘賤貧。
奉母蓬藋中,歸潔恐辱身。
梟鏡交蹄跡,神州日沉淪。
靈氛久上天,呼號竟無因。
感激變姓名,下士良苦辛。
何人傳節義,誦言聊一申。
參考注釋
節義
亦作“ 節誼 ”。謂節操與義行。《管子·君臣上》:“是以上之人務德,而下之人守節義。”《後漢書·安帝紀》:“其賜人尤貧困、孤弱、單獨穀,人三斛;貞婦有節義十斛。” 李賢 註:“節謂志操,義謂推讓。”《新唐書·張建封傳》:“帝又使左右以所持鞭賜之,曰:‘卿節誼歲寒弗渝,故用此為況。’”按,《舊唐書·張建封傳》作“節義”。 元 李文蔚 《圯橋進履》第三折:“論節義呵,我學那存忠孝施正禮行仁道治綱常 伊尹 扶 湯 。” 清 顧炎武 《述古》詩:“ 孝武 尊六經,其功冠百王,節義生人材,流風被 東京 。”
誦言
(1).指誦讀經書之言。《詩·大雅·桑柔》:“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 鄭玄 箋:“貪惡之人,見道聽之言則應答之,見誦《詩》《書》之言,則冥臥如醉。”
(2).猶誦讀。 宋 沉作喆 《<寓簡>序》:“予屏居山中,無與晤語,有所記憶,輒寓諸簡牘……已而誦言之,則欣然如見平生故人抵掌劇談,一笑相樂也。”
(3).公開聲稱;明說。誦,通“ 訟 ”。《漢書·高后紀》:“ 平陽侯 馳語太尉 勃 , 勃 尚恐不勝,未敢誦言誅之。”《史記》作“訟言”。《續資治通鑑·宋徽宗政和元年》:“然意廣才疏,凡所當為,先於公座誦言,故不便者得預為計。”
(4).稱頌之言。 明 范景文 《張蓬元<撫畿疏草>序》:“余於上之知公用公,以卜太平,而未暇誦公,公亦非一二誦言所可既也。”
王士禎名句,蘇門三賢詩·其二·理寒石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