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王士禎的《陸放翁心太平庵硯歌為畢通州賦》
全文:
嫵媚散花峽,艱危道士磯,放翁過此留清辭。
何年片石墮㵳泬,龍堂荒忽蟠蛟螭。
先生當年西入蜀,迎風十丈搴黃旗。
下牢夔門波浪惡,白鹽赤甲天下奇。
轉入興元瞰河渭,山南射虎黃雲垂。
大散關頭見烽火,賦詩草檄如星馳。
此硯爾時伴戎幕,賢於十萬熊羆師。
鶯花海中九年住,春江醉捲千玻瓈。
錦官城裡蘋風閣,百觴萬首爭淋漓。
此硯爾時廁高宴,飽霜千兔相追飛。
先生老矣竟東下,鏡湖支枕看風漪。
但餘此硯共幽獨,猶能起賦從軍詩。
紹興淳熙一片石,流傳異代誰使之。
曾窮梁益掠吳楚,吾曹想像空嗟咨。
畢侯家近黌堂側,草生書帶紛葳蕤。
劍南一卷不離手,興來春日吟茅茨。
攜渠歸去坐懷古,定有雲霞生墨池。
參考注釋
劍南
唐 道名。以地區在 劍閣 之南得名。 宋 陸游 曾留 蜀 約十年,喜 蜀 道風土,因題其生平所為詩曰《劍南詩稿》,後人因以“劍南”稱之。 清 曹寅 《題次山小軒和姜萬青韻》:“打頭伸欠爾何堪,矮屋長眼擬劍南。”
一卷
一排。《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只見裡面是小小的三間兩捲房子。前一捲三間,通連左右兩鋪,靠窗南炕;後一捲,一明兩暗。”
不離
(1).不失;不失為。《莊子·馬蹄》:“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樸素。”《禮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2).不離開;不離去。 漢 焦贛 《易林·鼎之需》:“容民畜眾,不離其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翠》:“一物大於貓,來伏身下,展轉不離。”
(3).差不多;還不錯。《紅樓夢》第一○八回:“ 湘雲 道:‘別人還不離,獨有 璉二嫂子 ,連模樣兒都改了,説話不伶俐了。’” 老舍 《駱駝祥子》四:“老頭子看了車一眼,點了點頭:‘不離!’”
來春
明年春天。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三》:“田事廢業無餘積,雖 羌 虜必破,來春民必睏乏。” 唐 白居易 《四十五》詩:“或擬 廬山 下,來春結草堂。” 周瘦鵑 《花木叢中·枸杞》:“今秋枝葉四布,結實很多,來春打算刪去大半,以便保持下懸的梢頭部分。”
茅茨
亦作“茆茨”。1.茅草蓋的屋頂。亦指茅屋。《墨子·三辯》:“昔者 堯 舜 有茅茨者,且以為禮,且以為樂。”《韓非子·五蠹》:“ 堯 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唐 錢起 《早渡伊川見舊鄰作》詩:“村落通白雲,茆茨隱紅葉。” 清 侯方域 《明東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銘》:“公歸而無居,乃居余之北村,茆茨數椽,意泊如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黃英》:“乃於園中築茅茨,擇美婢往侍。”
(2).指簡陋的居室。引申為平民里巷。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下》:“不慕榮宦,身安茅茨。” 宋 蘇軾 《內中御侍以下賀太皇太后年節詞語》:“求賢審官,拔士茆茨之下。” 清 陳田 《明詩紀事戊籤·華察》引 陳臥子 曰:“ 子潛 清儉,似茅茨下人。”
(3).用以謙稱自己的家。 唐 清晝 湯衡 《懷李司直縱聯句》:“幽獨何以慰,友人顧茅茨。” 宋 王安石 《寄闕下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詩:“但願一門皆貴仕,時將車馬過茆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三仙》:“未修地主之儀,忽叨盛饌,於理不當。茅茨不遠,可便下榻。”
王士禎名句,陸放翁心太平庵硯歌為畢通州賦名句
名句推薦
涼風消瘴癘,急雨壯溪聲
何自學《陽城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