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祈谷禮成述事》
全文:
咫尺皇穹顧諟瞻,元辰俶祀致精嚴。
祈辛值酉留熟葉,卜日為人來復占。
樂具金聲還玉振,腥陳一孰與三燖。
征番曲直惟昭鑒,奏凱顒希莫久淹。
參考注釋
金聲
(1).指鉦聲。《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漢書·李陵傳》:“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 顏師古 註:“金謂鉦也,一名鐲。”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二:“將秉先登羽,豈敢聽金聲。”
(2).指鐘聲。 唐 沉佺期 《同李舍人冬日集安樂公主山池》詩:“興盡方投轄,金聲還復傳。” 宋 蘇軾 《十二琴銘·天球》:“有蔚者桐,僵於下陽之庭。奏刀而玉質,成器而金聲。” 清 金人瑞 《長夏讀杜詩有懷明人法師卻寄二十四韻》:“金聲齊雅頌,玉尺辨毫釐。”
(3).指金石聲。 唐 唐彥謙 《亂後經表兄瓊華觀舊居》詩:“醉中篇什金聲在,別後音書錦字空。” 明 何景明 《贈子言》詩:“腰佩白玉環,手擲金聲賦。” 葉景葵 《<蔽廬叢志>序》:“金聲擲地,誦 左 賦而俗耳頓聰。”
(4).對人聲音的美稱。 明 沉仕 《桂枝香·詠鏡題情》曲:“愛你秋波如練,金聲嬌軟。”
(5).恭敬的聲音。《逸周書·酆保》:“卑位柔色,金聲以合之。” 朱右曾 校釋:“金聲,肅也。”
(6).比喻美好的聲譽。 晉 劉琨 《勸進表》:“玉質幼彰,金聲夙振。” 唐 盧綸 《送黎燧尉陽翟》詩:“玉貌承嚴訓,金聲稱上才。”
(7).指聲譽傳播。 王國維 《觀堂集林·<國學叢刊>序》:“二 劉 金聲於 隋 代, 孔 賈 玉振於 唐 初。”
玉振
(1).謂磬聲振揚。《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俞樾 《群經平議·孟子二》:“所謂‘金聲而玉振之’者,以金聲始洪而終殺,必以玉聲振揚之。此‘之’字即指金聲而言。”
(2).謂振揚天子之德音。《漢書·兒寬傳》:“唯天子建中和之極,兼總條貫,金聲而玉振之,以順成天慶,垂萬世之基。” 顏師古 註:“言振揚德音,如金玉之聲。”
(3).形容帝王仁德的聲音。《晉書·景帝紀》:“夫聖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明當大會,萬眾瞻穆穆之容,公卿聽玉振之音。”
(4).比喻文辭聲調鏗鏘。 晉 潘岳 《夏侯常侍誄》:“英英夫子,灼灼其儁。飛辯摛藻,華繁玉振。”
(5).謂著述繼美前賢。《晉書·衛玠傳》:“昔 王輔嗣 吐金聲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 江 表。微言之緒,絶而復續。” 王國維 《觀堂集林·<國學叢刊>序》:“二 劉 金聲於 隋 代, 孔賈 玉振於 唐 初。”
(6).古琴名。 元 陶宗儀 《輟耕錄·古琴名》:“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黃鵠、秋嘯。”
孰與
(1).與誰。《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莊王 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於此?吾亦從子而歸爾。’”《史記·孟嘗君列傳》:“ 齊 無 秦 ,則天下集 齊 , 親弗 必走,則 齊王 孰與為其國也!”《新唐書·韓翃傳》:“時有兩 韓翃 ,其一為刺史,宰相請孰與, 德宗 曰:‘與詩人 韓翃 。’”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
(2).猶言何如。意謂還不如,常用於反詰語氣。《荀子·天論》:“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漢 班固 《東都賦》:“且夫僻界 西戎 ,險阻四塞,脩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周書·杜杲傳》:“若使 齊 寇乘之,則彼此危矣。孰與心忿悔禍,遷慮改圖。”
(3).比對方怎么樣,表示疑問語氣。用於比照。《墨子·耕柱》:“ 巫馬子 謂 子墨子 曰:‘鬼神孰與聖人明智?’”《戰國策·齊策一》:“我孰與城北 徐公 美?”《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功彰萬里之外,聲名光輝傳於千世,君孰與 商君 、 吳起 、大夫 種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賢良松泉二詩·松》:“試問蒼官值歲寒,戴白孰與蒼然好?” 明 徐渭 《自為墓志銘》:“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潔而死者眾矣,乃 渭 則自死,孰與人死之?”
乾隆名句,祈谷禮成述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