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名斯擬象,法眼示通圓
牟景先 《題招題院靜照堂》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牟景先的《題招題院靜照堂》
全文:
金色成千界,毫光獨萬緣。
堂名斯擬象,法眼示通圓。
座踞軒楹內,明觀善惡前。
吾當除滯見,清信奉周旋。
參考注釋
堂名
(1).樂班。舊時樂班習慣起堂名,如“四箴堂”、“景龢堂”、“福壽堂”等,故稱。《孽海花》第四回:“ 雯青 道:‘罪過!罪過!照這種摳心挖膽的待你,不想出在堂名中人。’”
擬象
模仿其狀。 宋 梅堯臣 《次韻和馬都官宛溪浮橋》:“在昔 當陽侯 ,建橋臨大川。洪波不為阻,馳道南北連。何此小溪上,擬象坦且平。”
法眼
(1).佛教語。“五眼”之一。謂菩薩為度脫眾生而照見一切法門之眼。《無量壽經》卷下:“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渡彼岸。” 慧遠 義疏:“智慧型照法,故名法眼。” 宋 蘇軾 《十*八*大阿羅漢贊·阿氏多尊》詩:“各研於心,得法眼正。”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佛肉眼見四十里》:“佛氏五眼:一曰肉眼,二曰天眼,三曰慧眼,四曰法眼,五曰佛眼。”
(2).指敏銳、精深的眼力。 明 屠隆 《綵毫記·預識汾陽》:“ 李先生 人天法眼,説此人奇偉必是不凡。”《儒林外史》第四回:“我這老師看文章是法眼,既然賞鑒令郎,一定是英才可賀。” 魯迅 《吶喊·明天》:“ 王九媽 ,你有年紀,見的多,不如請你老法眼看一看。”
通圓
十分圓滿。《後漢書·獨行傳序》:“雖事非通圓,良其風軌有足懷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然詩有恆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
牟景先名句,題招題院靜照堂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