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畢仲游的《苦雨》
全文:
陰雲藏雨來,風吼如海潮。
乖龍喜當路,下雨連三霄。
平河忽瀰漫,不見城東橋。
蟄者灌其穴,飛者飄其巢。
惟有魚與鱉,得勢饒腥臊。
雖聞雷霆震,若有鬼神號。
禾豐不得斂,穗濕依生苗。
農家堵戶嘆,始覺虛勤勞。
乖龍莫之悟,自謂膏澤饒。
始知旱魃虐,未得如雨妖。
參考注釋
聞雷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是時 曹公 從容謂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數也。’ 先主 方食,失匕箸。” 裴松之 注引《華陽國志》:“於時正當雷震, 備 因謂 操 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後因以“聞雷”謂借他事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三國演義》第二一回:“勉從虎穴暫趨身,説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霆震
(1).雷霆震動。《後漢書·董卓傳》:“大風雨,霆震 卓 墓。”
(2).形容聲威巨大。《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 紹 遣將攻之,連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 袁紹 與 瓚 書曰:‘……是時足下兵氣霆震,駿馬電發。’” 晉 潘岳 《西征賦》:“ 魏武 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
鬼神
(1).鬼與神的合稱。《易·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禮記·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 孔穎達 疏:“鬼神得其饗者,謂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韓愈 《原鬼》:“無聲與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夫古人作書垂後……亦鑒及後人之無賴,故徐引其機,以待有心者之自為覺悟,庶不蹈妄傳之戒,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靈、精氣。《史記·五帝本紀》:“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 張守節 正義:“鬼之靈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記·五帝本紀》:“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張守節 正義:“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雲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謂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傳·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見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實嘉賴之,豈唯寡君?”《孝經·感應》:“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註:“事宗廟能盡敬,則祖考來格。”
(4).指形體與精靈。《禮記·禮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孔穎達 疏:“鬼謂形體,神謂精靈。《祭義》云:‘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體精靈相會,然後物生。”
(5).古代指天地間一種精氣的聚散變化。《易·繫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韓康伯 註:“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 孔穎達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為,但極聚散之理,則知鬼神之情狀也。”後世哲學家多以陰陽之變、氣的往來屈伸解釋“鬼神”。 漢 王充 《論衡·論死》:“鬼神,陰陽之名也。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程頤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 張子 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愚謂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神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朱子語類》卷三:“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
畢仲游名句,苦雨名句
名句推薦
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才無大患
王永彬《圍爐夜話·第六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