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梁竑的《湖山樓》
全文:
千峰背負烏聊山,一區面蟄龍停淵。
壺中日月自天地,淮南雞犬皆神仙。
當湖次第列小隱,花塢直與山房連。
海棠成徑當步障,藕花滿洲宜泛船。
竹齋瀟瀟碧玉乾,菊坡采采黃金錢。
月觀無雲飽秋色,風松有雷驚晝眠。
流杯不減昔曲水,耿茶況汲今蒙泉。
山家四時無不好,跨蹇扶筇性所便。
主人早歲取科第,策足要津先著鞭。
聲名藉甚四十載,三朝眷注知才賢。
方今聖人勇於治,搜羅側隱無棄捐。
鄉里老成相繼出,如公自合比其肩。
遂持一節向江右,即賜十行朝日邊。
那知念念作歸計,把玩圖畫心茫然。
他日乞身諒未晚,赤松黃石相忘年。
觀公名樓自有意,流行坎止豈非天。
扁舟過公一夕耳,心屢欲往身無緣。
逮公來歸我亦老,卜隣共賦招隱篇。
參考注釋
山家
(1).山野人家。《南史·賊臣傳·侯景》:“山家小兒果攘背, 太極殿 前作虎視。” 唐 杜甫 《從驛次草堂復至東屯茅屋》詩之二:“山家蒸栗暖,野飯射麋新。” 明 高啟 《一剪梅·閒居》詞:“竹門茅屋槿籬笆,道似田家,又似山家。” 清 唐孫華 《夏日園居雜詠》之三:“芳枳疎藤插架斜,居然風物似山家。”
(2).隱士。 宋 梅堯臣 《九華隱士居陳生寄松管筆》詩:“一獲山家贈,令吾媿汝曹。” 清 張爾岐 《蒿庵閒話》卷一:“又古人名刺,相見後亦還之。 魏野 留 富鄭公 名刺,作山家之寶,亦以 鄭公 故,非通例也。” 魏野 ,見《宋史·隱逸傳上》。
(3).泛指僧道者流。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三·吳東昇》:“年八十,臨終作詩曰:‘……念我行藏無大過,請僧超度有何功?掘坑埋了平生願,休信山家吉與凶。’”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鄢趙爭寵》:“同去山家走一遭……實不相瞞,學生為老母有疾,特求 赤肚子 僊丹。”
(4).佛教天台宗流派山家宗的省稱。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宋代佛教》:“意見終於不能一致,而分裂為兩派, 知禮 等稱為山家,即稱 晤恩 等為山外。”參見“ 山家宗 ”。
四時
(1).四季。《易·恆》:“四時變化而能久成。”《禮記·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前蜀 韋莊 《晚春》詩:“萬物不如酒,四時唯愛春。”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 靖康 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
(2).指一年四季的農時。《逸周書·文傳》:“無殺夭胎,無伐不成材,無墯四時,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積者王。”《淮南子·本經訓》:“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敘,喜怒剛柔,不離其理。”
(3).指一日的朝、晝、夕、夜。《左傳·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樂舞名。 漢文帝 作。《漢書·禮樂志》:“ 孝文廟 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武德》興乎 高祖 ,《四時》廣於 孝文 。”參見“ 四時舞 ”。
無不
沒有不;全是。《禮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序:“風雨晦明,無不從順。”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序》:“凡六經 孔子 之書,無不牽合其論,而上下其詞也。”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雖然還不很久,學術文藝卻已經很可觀,便是書籍的裝潢,玩具的工致,也無不令人心愛。”
跨蹇
謂騎著蹇驢或駑馬。 宋 陸游 《小雪》詩:“跨蹇雖堪喜,呼舟似更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黃英》:“﹝ 馬子才 ﹞歸至中途,遇一少年,跨蹇從油碧車,丰姿灑落。” 馬南邨 《燕山夜話·崑崙山人》:“每遇風雨飄蕭,披襟流盼,相對欣然。命酌就醉;興到跨蹇信所之,雖中途遇風雨,受饑寒,不改悔。”
梁竑名句,湖山樓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