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李商隱的《雜曲歌辭無愁果有愁曲》
全文:
東有青龍西白*虎,中含福皇包世度。
玉壺渭水笑清潭,鑿天不到牽牛處。
騏驎踏雲天馬獰,牛山撼碎珊瑚聲。
秋娥點滴不成淚,十二玉樓無故釘。
推煙唾月拋千里,十番紅桐一行死。
白楊別屋鬼迷人,空留暗記如蠶紙。
日暮向風牽短絲,血凝血散今誰是。
參考注釋
騏驎
亦作“ 騏麟 ”。1.傳說中的獸名。即麒麟。《戰國策·趙策四》:“有覆巢毀卵,而鳳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騏驎不至。”一本作“ 麒麟 ”。《隋書·李德林傳》:“明王聖主,得騏驎鳳凰為瑞,是聖德所感,非力能致之。”
(2).良馬。《戰國策·齊策四》:“君之廄馬百乘,無不被繡衣而食菽粟者,豈有騏麟騄耳哉?” 漢 桓寬 《鹽鐵論·訟賢》:“騏驎之輓鹽車,垂頭於 太行 。” 唐 杜甫 《驄馬行》:“近聞下詔喧都邑,肯使騏驎地上行。”
踏雲
亦作“蹋雲”。騰雲,駕雲。 唐 李商隱 《無愁果有愁曲北齊歌》:“騏驎踏雲天馬獰, 牛山 撼碎珊瑚聲。”《西遊記》第七九回:“將白鹿一聲喝起,飛跨背上,踏雲而去。” 清 惠周惕 《從赤城至國清寺》詩:“斜陽林外送微風,布襪蕭然蹋雲去。” 清 凌廷堪 《里巫行》:“巫鼓一擊靈旗開,踏雲天馬從天來。”
天馬
(1).駿馬的美稱。《史記·大宛列傳》:“初天子發書《易》,雲‘神馬當從西北來’。得 烏孫 馬好,名曰‘天馬’。及得 大宛 汗血馬,益壯,更名 烏孫 馬曰‘西極’,名 大宛 馬曰‘天馬’雲。”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五:“天馬出西北,由來從東道。” 唐 王維 《送劉司直赴安西》詩:“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 清 黃遵憲 《香港感懷》詩之九:“指北 黃龍 飲,從西天馬來。”
(2).傳說中獸名。《山海經·北山經》:“又東北二百里,曰 馬成之山 ,其上多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
(3).神馬。《漢書·禮樂志》:“太一況,天馬下,霑赤汗,沫流赭。志俶儻,精權奇,籋浮雲,晻上馳。體容與,迣萬里,今安在,龍為友。”《雲笈七籤》卷八四:“忽見太一以天馬來迎於寢臥之前。” 明 劉基 《走馬引》:“精誠感天天心哀,太一乃遣天馬從天來,揮霍雷電揚風埃。”
(4).星名。屬於西方七星中的奎宿。《晉書·天文志上》:“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車御官也。其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亦曰天馬。”
(5).螳螂的別名。《呂氏春秋·仲夏》“仲夏之月……螳蜋生” 漢 高誘 註:“螳蜋,一曰天馬。”《爾雅翼·釋蟲二》:“螗蜋(螳螂)…… 許叔重 又云:世謂之天馬。蓋驤首奮臂,頸長而身輕,其行如飛,有馬之象。”
牛山
山名。在今 山東省 淄博市 。 春秋 時 齊景公 泣 牛山 ,即其地。 三國 魏 曹植 《感節賦》:“唯人生之忽過,若鑿石之未燿。慕 牛山 之哀泣,懼 平仲 之我笑。”《晉書·慕容德載記》:“﹝ 慕容德 ﹞北登 社首山 ,東望 鼎足 ,因目 牛山 而嘆曰:‘古無不死!’愴然有終焉之志。” 唐 杜牧 《九日齊山登高》詩:“古往今來只如此, 牛山 何必獨霑衣。” 明 何景明 《九日同馬君卿登高》詩:“ 牛山 元有恨,休訝淚長流。”參見“ 牛山嘆 ”。
珊瑚
許多珊瑚蟲的骨骼聚集物,樹狀,供玩賞
珊瑚,色赤,生於海,或生於山。——《說文》。按,似樹,大者高三尺余,枝格交錯,無葉,有青色者,曰琅玕。
珊瑚在網:比喻有才學的人都被收羅來了
李商隱名句,雜曲歌辭無愁果有愁曲名句
名句推薦
紅蓼黃花取次秋,籬芭處處碧牽牛
徐橘隱《牽牛花》
詩詞推薦
![騏驎踏雲天馬獰,牛山撼碎珊瑚聲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