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孔武仲的《彭澤縣》
全文:
西江之水何悠悠,下與江南為一州。
□□□□□□□,正以彭澤為襟喉。
千川百穀所合庚,盡傾此澤如杯甌。
鳴聲唶唶光油油,不知其下有底不。
昔人有卷長繩投,擊以南山之巨石,百尺不徹深潭湫。
□□□□□□□,頗疑潛行通十洲。
不然何此彈丸地,吸彼尾閭曾不休。
城南十里山更稠,如立象馬如驅牛。
下飲長江勢不竭,無始以來向東流。
旋灣觸抵勁且遒,虎眼倒射驚沙鷗。
黿鼉雖輕不能游,而況往復之行舟。
下水從容勢猶可,上水辛勤人更愁。
祠神皆以北風求,不爾豈但須臾留,天公頗知元元憂,胡不推山作平地,兩辟旁野為通溝。
征行萬里皆帖妥,靈揚之威從可收。
陰官聞我言,駭汗盈臂韛。
灑為猛雨沃四野,驚雷夜震波瀾滮。
我舌閣且凝,久病竟不瘳。
強為短歌題柿葉,欲恁雙鯉寄陽侯。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不然
(1)
不是這樣,並非如此
其實不然
(2)
用在句子開頭,表示否定對方的話
不然,事情沒有那樣簡單
(3)
否則,錶轉折,不這樣做就會出現相反的結果或情況
我得早點去,不然就趕不上大車了
(4)
否則
要去就別遲到,不然,就甭去了
彈丸
(1)
(2) 步槍、滑膛槍或手*槍發射的圓柱形彈
(3) 打彈弓用的鐵或泥制的丸
尾閭
(1).古代傳說中泄海水之處。《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 尾閭 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成玄英 疏:“ 尾閭 者,泄海水之所也。”《文選·嵇康<養生論>》:“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 尾閭 。” 李善 注引 司馬彪 曰:“ 尾閭 ,水之從海水出者也,一名 沃燋 ,在東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稱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處,故稱閭也。” 唐 李德裕 《漏潭石》詩:“常疑六合外,未信 漆園 書,及此聞溪漏,方欣驗 尾閭 。” 清 趙翼 《逃荒》詩:“安得 尾閭 籌洩水,盡收歸海出平疇。”
(2).泛指事物趨歸或傾泄之所。 清 魏源 《軍儲篇一》:“此漏不塞,雖萬物為金,陰陽為炭,不能供尾閭之壑。” 梁啓超 《新民論》第二節:“民族帝國主義者何?其國民之實力,充於內而不得不溢於外,於是汲汲焉求擴張權力於他地,以為我尾閭。” 郭沫若 《創造十年》十二:“《季刊》和《周報》的標準太高,外來的投稿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不能用,因而失掉不少的讀者,應該要有一種日報來做尾閭,以銷納外來的投稿。”
不休
不停止,不罷休。《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共苦戰鬦不休,以有侯王。”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即如《大風》、《垓下》、《易水》、《秋風》,古人已臻極至,無容更贅一詞,乃尚剌剌不休,用心無用之地,何其不自量也!” 浩然 《艷陽天》第二二章:“﹝ 啞吧 ﹞嘴裡邊‘啊嗎嗎,啊嗎嗎’地叫個不休。”
孔武仲名句,彭澤縣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