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方回的《十月十九日小酌分韻得里字》
全文:
奠國荷隆棟,扶世納夷軌。
勛。
勛庸書盟府,名氏垂信史。
畫餅既無成,墜甑亦云已。
幽喔陶倦情,閒讀探玄理。
嗜古植雅正,憤俗馘淫*靡。
尚堪輩前哲,未屑睨餘子。
寒門車馬絕,良月風日美。
旁近東西鄰,邂逅二三士。
無錢焉能神,有酒猶粗旨。
炙臠割肥羊,膾材斫長鯉。
隨分匪強致,乘興肯中止。
鉤深出該洽,砭疾伐鄙俚。
縮頸罰令荷,撫掌戲語綺。
豪歌眇群兒,大笑驚數里。
一翁醉而踣,兩生掖不起。
心廣窮亦樂,氣衰老且死。
生生天壤間,知命者罕爾。
予將歸萬山,後日當憶此。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前哲
亦作“ 前喆 ”。前代的賢哲。《左傳·成公八年》:“夫豈無辟王,賴前哲以免力。”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仰前哲之遺訓,俯性情之所便。”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師顏公同清遠道士游虎丘寺》詩:“逸人綴清藻,前哲留篇翰。” 清 錢謙益 《刑科給事中薛大中授征仕郎》:“在昔 三原 ,粵有前喆,奏牘流播,炳若丹青。”
餘子
(1).古代卿大夫嫡長子之外的兒子。《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 知徐吾 、 趙朝 、 韓固 、 魏戊 ,餘子之不失職,能守業者也。” 杜預 註:“卿之庶子為餘子。”《呂氏春秋·報更》:“ 張儀 , 魏氏 餘子也。” 高誘 註:“大夫庶子為餘子,受氏為 張 。”
(2).指百姓家庭中服役正卒以外的子弟。古代軍制,家致一人為正卒,餘皆為羨卒,稱“餘子”。《周禮·地官·小司徒》:“凡國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國有一事,當徵召會聚百姓,則小司徒召聚之。餘子謂羨也。” 孫詒讓 正義:“雲‘大故,致餘子’者,謂國被災寇,則發六鄉之餘子羨卒,以備守事及追胥也。餘羨既發,則正卒亦發可知。”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官上》:“此雲‘大故,致餘子’。餘子,即民之子弟。《孟子·滕文公篇》所謂餘夫也。故《大司徒》統謂之萬民。”《逸周書·糴匡解》:“成年,年穀足……餘子務藝。”《尚書大傳·略說》:“耰鉏已藏,祈樂已入,歲事已畢,餘子皆入學。”
(3).年幼未服役的男子。《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 壽陵 餘子之學行於 邯鄲 與?” 成玄英 疏:“弱齡未壯,謂之餘子。” 陸德明 釋文:“未應丁夫為餘子。”《漢書·食貨志》:“是月,餘子亦在於序室。” 顏師古 註:“ 蘇林 曰:‘餘子,庶子也。或曰:未任役為餘子。’未任役者是也。幼童皆當受業,豈論嫡庶乎?”
(4).猶後代。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臣將門餘子,素無藝術,猥當大任,必敗朝章。”
(5).官名。《左傳·宣公二年》:“ 晉 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 杜預 註:“皆官名。” 孔穎達 疏:“則知餘子之官,亦治餘子之政。”
(6).其餘的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柳宗元》:“工詩,語意深切,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非餘子所及也。” 明 焦竑 《焦氏筆乘·評杜詩》:“余家有 鄭善夫 《批點杜詩》,其指摘疵纇,不遺餘力,然實 子美 之知己。餘子議論雖多,直觀場之見耳。”參見“ 餘子碌碌 ”。
(7).謂劫餘之人。 葉葉 《九秋詩·秋望》:“誰成誰敗悲餘子,幾帝幾王付劫灰。”
方回名句,十月十九日小酌分韻得里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