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莫濟的《次韻梁尉秦碑》
全文:
六王失國四海歸,秦皇東刻南巡碑。
法因史籀有增減,名與蒼頡爭飛馳。
自言功德可歌頌,黔首個個愚無知。
海神何故獨拒命,風濤塞路蟠蛟螭。
群臣諂佞仙藥遠,死生治亂分兩岐。
山靈不可守碑記,片段應作龜床支。
陵谷雖存世代異,耳目雙被誕者欺。
只余紙本落人世,千古遺臭東南崖。
我聞秦望最高峻,城域所見非昔時。
何山距縣四十里,符合傳記壯且奇。
眾峰乃是子孫行,古木幾換蛟龍枝。
指東作西未足怪,父老流傳從小兒。
政如塗山玉帛會,漫不可考歲久之。
梁君吏隱年甚少,鬱郁寸角初解麋。
裹糧挈榼訪古蹟,氣味蕭散如分司。
忽聞片石在絕頂,小篆無乃斯翁為。
手披荊棘訶虎兕,拄杖直叩山頭皮。
模糊豈復有字畫,此物及見秦亂離。
當時威勢振天下,不言慘毒民嗟咨。
乘輿所至為刀鋸,方岳何暇安禮儀。
關中屢棄百二險,歷數浪指億萬期。
君臣乃爾自賢聖,鯁論不復相瑕疵。
陳跡安知百世後,樵夫牧子笑脫頤。
興亡俄頃三嘆息,撫掌重閱太史辭。
假使玉箸余筆畫,文過其實世所嗤。
早知金石不可恃,相君應悔燔書詩。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海神
傳說的海中之神。《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夢與海神戰,如人狀。” 唐 劉禹錫 《和令狐相公送趙常盈鍊師拜岳及天台投龍畢卻赴京師》:“白鶴迎來天樂動,金龍擲下海神驚。”
何故
什麼緣故;為什麼。《左傳·宣公十一年》:“ 夏徵舒 為不道,弒其君,寡人以諸侯討而戮之,諸侯、縣公皆慶寡人,女獨不慶寡人,何故?”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夫人從何所來?車上所載何物?丈夫安在?何故獨行?” 唐 盧仝 《月蝕》詩:“何故中道廢?自遺今日殃。” 宋 葉適 《<梁父吟>序》:“使 亮 終已不遇而抱孫長息以老於 隆中 者,其躬耕之獲,豈少此哉?何故自親 漢 魏 之勞,至今遺恨以死?”
拒命
抗命,不服從命令。《太平廣記》卷一九○引 唐 無名氏《王氏見聞·溫造》:“﹝ 梁 人﹞又懼朝廷討伐,因團集拒命者歲餘。”《新五代史·漢臣傳·史弘肇》:“ 高祖 建號於 太原 , 代州 王暉 拒命, 弘肇 攻破之。” 清 葉廷琯 《吹網錄·陳夫人年譜》:“ 宗伯 已納款, 宗宣 方在 桂林 拒命。”
風濤
(1).風浪。 南朝 宋 顏延之 《車駕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詩:“春江壯風濤,蘭野茂荑英。” 唐 杜甫 《曲江三章章五句》詩:“ 曲江 蕭條秋氣高,菱荷枯折隨風濤。” 何其芳 《樹陰下的默想》:“但我卻甘願冒著風濤,帶著渴望,獨自在無涯的海上航行。”
(2).比喻艱險的遭遇。 唐 項斯 《欲別》詩:“歸期無歲月,客路有風濤。” 元 劉因 《人情》詩:“人情雲雨 九疑山 ,世路風濤 八節灘 。” 明 唐順之 《與楊虞坡司馬書》:“風濤兵戈倥傯中,因差人入京謝恩。”
(3).比喻規模大而氣勢猛烈的事件或現象。 魯迅 《二心集·“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須到無產階級革命的風濤怒吼起來,刷洗山河的時候,這才能脫出這沉滯猥劣和腐爛的運命。”《人民文學》1977年第9期:“過去一年裡,億萬 中國 人民經受了一生中最大最複雜的感情的風濤。”
塞路
充塞道路。言其多。 漢 揚雄 《法言·吾子》:“古者 楊 墨 塞路, 孟子 辭而闢之,廓如也。” 三國 魏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罾繳充蹊,坑穽塞路。” 南朝 宋 鮑照 《蕪城賦》:“崩榛塞路,崢嶸古馗。”《敦煌變文集·破魔變文》:“仙娥從後,持寶蓋以後隨;織女引前,扇香風而塞路。”
(1).邊塞的道路。 宋 陸游 《秋晚思梁益舊遊》詩:“滄波極目江鄉恨,衰草連天塞路愁。” 明 楊巍 《蕭關北作》詩:“塞路山難斷,胡天雲不開。”
(2).見“ 塞蘆 ”。
蛟螭
(1).猶蛟龍。亦泛指水族。 漢 揚雄 《羽獵賦》:“探巖排碕,薄索蛟螭。” 明 朱鼎 《玉鏡台記·石勒稱王》:“倚天長劍泣蛟螭,那怕金壘湯池。” 章炳麟 《印度人之觀日本》:“ 日本 文化安所受之?儒書文藝近取 支*那 ,佛教乃自 印度 迆入,無二國者, 日本 則終古為蛟螭蜃蛤耳。”參見“ 蛟龍 ”。
(2).指器物上的螭形圖案。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蛟螭露筍簴,縞練吹組帳。”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蛟螭蚴蟉蟠贔屭,千秋名姓留嵯峨。”
(3).指形似蛟龍的拐杖。 唐 韓愈 《和虞部盧四汀酬翰林錢七徽赤藤杖歌》:“空堂晝眠倚牖戶,飛電著壁搜蛟螭。” 明 李東陽 《靈壽杖歌》:“蛟螭盤拏露頭角,熊經樹顛虎山腳。”
莫濟名句,次韻梁尉秦碑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