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德洪的《棗柏大士畫像贊(並序·二字原無,據四庫本補)》
全文:
鬚眉如畫頎而美,風神如秋氣奇偉。
平生歸宿東北方,長勞動中寂而止。
翛然跣足散衣行,智智用中不乖體。
帝王家生得自在,壽量不書絕終始。
虎受使令心境空,女為伴助憎愛棄。
冠巾傳心即俗真,方隅示法即事理。
只將棗柏薦齋缽,我來閻浮非著味。
自然光明生齒牙,我談辭章皆實義。
佛子授汝以顯訣,一言便足超十地。
隨順無明起諸有,若不隨順有離異。
聖賢酪生凡乳中,只由觀照戒定慧。
是謂大士同體悲,令我頓入一切智。
作大佛事遍塵剎,華藏界中容頓轡。
以空為坐禮十身,以願為舌說千偈。
如以花說無邊春,如以滴說大海味。
稽首世間妙蓮華,願常清淨出泥滓。
參考注釋
大士
(1).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 尹知章 註:“大士不矜,謙以接物。”《韓詩外傳》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來,區區汝何攻? 賜 來,便便汝何使?願得衣冠為子宰焉。’”
(2).佛教對菩薩的通稱。 南朝 齊 周顒 《重答張長史》:“夫大士應世,其體無方,或為儒林之宗,或為國師道士,斯經教之成説也。” 唐 湛然 《法華文句記》卷二:“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亦曰開士。”
(3).特指觀世音菩薩。《紅樓夢》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為乞 嫦娥 檻外梅。”
(4).對高僧的敬稱。 宋 蘇軾 《金山長老寶覺師真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是惟 寳覺 大士之像。”
正獄訟之官。《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王引之 《經義述聞·禮記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為夫婦獄訟之不正乎,則泰士 子牛 存矣;為社稷宗廟之不享乎,則泰祝 子游 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獄訟,蓋若《秋官·士師》察獄訟之辭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衛侯 與 元咺 訟, 寧武子 為輔, 鍼莊子 為坐, 士榮 為大士。” 杜預 註:“大士,治獄官也。” 漢 劉向 《說苑·臣術》:“ 忌 舉北郭 刁勃子 為大士,而九族益親,民益富。”
同體
(1).同一形體;共一形體。《莊子·大宗師》:“假於異物,託於同體。”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奇正》:“故一節痛,百節不用,同體也。” 漢 王充 《論衡·物勢》:“目與頭同形,手與足同體。”
(2).指同胞兄弟。《晉書·陶瞻傳》:“ 夏 至,殺 斌 。 庾亮 上疏曰:‘ 斌 雖醜惡,罪在難忍,然王憲有制;骨肉至親,親運刀鋸以刑同體,傷父母之恩,無惻隱之心,應加放黜,以懲暴虐。’”
(3).比喻無區別;一致。《呂氏春秋·誣徒》:“善教者則不然,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也。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則師徒同體。” 南朝 梁 蕭統 《令旨解二諦義》:“有無相殊,何得同體。” 康有為 《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書》:“昔戊戌在京時,有問政體者,吾輒以八字言之,曰:‘ 滿 漢 不分,君民同體。’”
(4).猶同夥、同黨。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七繆》:“夫譽同體,毀對反,所以證彼非而著己是也。”
(5).謂結為一體,地位相當。《後漢書·皇后紀序》:“後正位後宮,同體天王。”
頓入
謂頓然領悟。 明 李贄 《復京中友朋書》:“此事雖大,而路徑萬千,有頓入者,有漸入者。”參見“ 頓悟 ”。
一切智
佛教關於智慧的名詞之一,梵語sarvajna的意譯。(1)就廣義言,指無所不知的佛智,與“一切種智”同。《四十二章經》:“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法華經·化城喻品》:“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大智度論》卷二七:“問曰:一切眾生皆求智慧,云何獨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於一切眾生中第一故,獨得一切智。”(2)三智之一,相對於“一切種智”而言。一切智指對總相(即現象的共性,亦稱空性、真如)的認識,是聲聞、緣覺修行所得的智。《大智度論》卷二七:“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八:“知一切如名一切智。”如,指真如。
釋德洪名句,棗柏大士畫像贊(並序·二字原無,據四庫本補)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