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呂陶的《說學送句輔元赴普慈》
全文:
六經聖人心,言以寓微意。
著示萬世教,大略歸簡易。
先儒事研覃,傳注發奧秘。
其間豈無失,十數才一二。
沿波而討源,自可見極致。
學者不務此,紛紛競非是。
所得方一毫,已謂盡千里。
譬如就寸管,窺覘九清位。
又如持小蠡,測度巨浸水。
近年經術興,眾說尤鼎沸。
或沿老佛解,或取鬼神議。
或以對偶求,或用點畫治。
往往勤萬言,區區釋數字。
茫昧超洪荒,高闊等天地。
幽欲根死生,明欲混愚智。
五常孰為常,百氏孰為氏。
古今名家學,一旦盡委棄。
老生分退縮,鉗口深有畏。
晚輩互馳騁,銳力不少避。
茲事系風化,賢者慎措置。
吾鄉句夫子,天稟最純粹。
事親存至行,執卷考精理。
平生耽道腴,大嚼得鼎味。
使之典胄席,琢玉成貴器。
不爾坐泮宮,好音變惡類。
頭白顏已蒼,猶從一麾寄。
普慈實名郡,良俗先禮義。
斯文久磨淬,浮筆恥誦記。
有心欲聞韶,作樂慮惉懘。
有道欲適遠,驅車患軒輊。
茲焉遇儒師,於學有統帥。
公若舜權舉,明若軒鑒視。
珍若太羹飽,快若醇酎醉。
詩書文翁治,教育孟軻志。
雖則憩甘棠,清風似槐市。
參考注釋
沿波
(1).順著水流。亦指順流而下的水波。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淮水》:“ 油水 又東曲,岸北有一土穴徑尺,泉流下*注,沿波三丈。”參見“ 沿波討源 ”。
(2).比喻承襲過去的事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 枚 賈 追風以入麗, 馬 揚 沿波而得奇。”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偶然寄興,藉此消閒,名士風流,往往不免,乃至元邱校尉,亦復沿波。” 葉景葵 《<蔽廬叢志>序》:“ 唐 宋 而後,情貌日渝,沿波逐靡,取徑殊塗。”
討源
亦作“ 討原 ”。探本溯源。 晉 陸機 《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 宋 呂陶 《說學送句輔元赴普慈》詩:“沿波而討源,自可見極致;學者不務此,紛紛競非是。” 清 沉德潛 《汪大紳<五子說>序》:“既已討原 老 莊 以下諸子,而諸子中於 荀況 、 揚雄 、 王通 、 陳亮 、 王守仁 五子尤見之親切,嘗作論以推闡之。”
可見
可以看得見,可以知道
由此可見
極致
最高的造詣
聖人之極致,治世之要務也。——何休《公羊解詁序》
呂陶名句,說學送句輔元赴普慈名句
名句推薦
如何一接君靈氣,七十峰頭總有情
何吾騶《聽友人月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