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歐陽修的《綠竹堂獨飲》
全文:
夏篁解籜陰加樛,臥齋公退無喧囂。
清和況復值佳月,翠樹好鳥鳴咬咬。
芳◇有酒美可酌,胡為欲飲先長謠。
人生暫別客秦楚,尚欲泣淚相攀邀。
況茲一訣乃永已,獨使幽夢恨蓬蒿。
憶予驅馬別家去,去時柳陌東風高。
楚鄉留滯一千里,歸來落盡李與桃。
殘花不共一日看,東風送哭聲嗷嗷。
洛池不見青春色,白楊但有風蕭蕭。
姚黃魏紫開次第,不覺成恨俱零凋。
榴花最晚今又拆,紅綠點綴如裙腰。
年芳轉新物轉好,逝者日與生期遙。
予生本是少年氣,瑳磨牙角爭雄豪。
馬遷班固自歆向,下筆點竄皆嘲嘈。
客來共坐說今古,紛紛落盡玉麈毛。
彎弓或擬射石虎,又欲醉斬荊江蛟。
自言剛氣貯心腹,何爾柔軟為脂膏。
吾聞莊生善齊物,平日吐論奇牙聱。
憂從中來不自遣,強叩瓦缶何譊譊。
伊人達者向乃爾,情之所鍾況吾曹。
愁填胸中若山積,雖欲強飲如沃焦。
乃判自古英壯氣,不有此恨如何消。
又聞浮屠說生死,滅沒謂若夢幻泡。
前有萬古後萬世,其中一世獨虭蟧。
安得獨酒一榻淚,欲助河水增滔滔。
古來此事無可奈,不如飲此◇中醪。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浮屠
亦作“ 浮圖 ”。1.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佛陀,佛。《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其人弱於 月氏 ,脩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 李賢 註:“浮圖,即佛也。” 晉 袁宏 《後漢紀·明帝紀上》:“浮屠者,佛也。 西域 天竺 有佛道焉。佛者, 漢 言覺。將悟羣生也。”《新唐書·狄仁傑傳》:“後將造浮屠大像,度費數百萬。”
(2).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佛教。 南朝 梁 范縝 《神滅論》:“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盪不休。”《新唐書·李夷簡傳》:“﹝ 夷簡 ﹞將終,戒毋厚葬,毋事浮屠。” 清 惲敬 《香山先生家傳》:“論曰:先生之學,雜於浮圖、老氏。”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喇嘛﹞則又似與浮屠同出,其髠首不蓄髮亦同。”
(3).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和尚。 唐 韓愈 《送浮屠文暢師序》:“夫 文暢 ,浮屠也。” 宋 王禹偁 《柳贊善寫真贊》序:“﹝ 柳宜 ﹞堂有母,思見其面而不得歸,浮圖 神秀 為寫其真,使其弟持還,以慰倚門之望。” 清 劉大櫆 《游黃山記》:“若有浮屠,持鉢而倚於門閭,是曰空相之廬。”
(4).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佛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 阿育王 起浮屠於佛泥洹處,雙樹及塔今無復有也。” 宋 蘇軾 《薦城禪院五百羅漢記》:“且造鐵浮屠十有三*級,高百二十尺。” 清 李漁 《蜃中樓·傳書》:“你慈悲救苦,俺稽首皈依,勝造個七級浮屠。”
(5).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舊時稱傘或旗的頂子。因其形似塔頂,故名。《金史·儀衛志下》:“傘制,皇太子三位妃皆青羅表紫里、金浮圖。”《明史·流賊傳·李自成》:“標營白幟黑纛, 自成 獨白鬃大纛銀浮屠。”
(6).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博戲中擲骰子所成的一種貴彩。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 章郇公 守 洪州 ,嘗因晏客,擲骰賭酒。乃自默占,如異日登台輔,即成貴采。一擲得佛面浮圖,遂緘秘其骰,至為相猶在。” 宋 袁文 《瓮牖閒評》卷六:“又博家以一二三四五六投子為浮圖……藉此名以名投子者,豈以一二三四五六為自細至粗如浮圖之狀也歟?”
生死
(1) 生存和死亡
生死攸關的問題
(2) 預言命運的
他認為什麼時候死是在生死簿上早就注定的
滅沒
無影無聲
鷗鷺滅沒。——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幻泡
佛教語。比喻事物虛幻無常。 唐 白居易 《春憶二林寺舊遊因寄朗滿晦三上人》詩:“清淨久辭香火伴,塵勞難索幻泡身。”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以世界為空花,以有無為生死,為幻泡。” 明 唐順之 《悼仆鈕才》詩:“幻泡本是無常期,咄哉一病不週時。”
歐陽修名句,綠竹堂獨飲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