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原自性未出喉,已向頂門遭一咄

晁補之贈常州感慈邦長老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晁補之的《贈常州感慈邦長老》

全文:
君不見大通方丈空無物,亦不拈椎並豎拂。
本原自性未出喉,已向頂門遭一咄
感慈神駿渥窪流,壁上高僧莫遣酬。
霹靂一聲龍破柱,此中何處有裴休。

晁補之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晁補之本原自性未出喉,已向頂門遭一咄書法作品欣賞
本原自性未出喉,已向頂門遭一咄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本原

(1).根源,根由。《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宋 蘇轍 《御試製策》:“臣請為陛下推其本原,而極言其故。”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上:“説者謂 東漢 多名節之士,賴以久存。跡其本原,正在 子陵 釣竿上來。” 柳亞子 《胡寄塵詩序》:“今日詩道之弊,其本原尚不在此。”

(2).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管子·水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 戴望 校正引 王引之 曰:“本原、根荄、宗室,皆謂根本也。”《漢書·董仲舒傳》:“養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宋 陸游 《自責》詩:“文章跌宕忘繩墨,學問荒唐失本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若夫 婁師德 都督 豐州 ,親衣皮褲率士屯田,積穀百萬,無轉餉和糴之費,此又裕餉之本原在於平日者。”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七節:“還在 漢昭帝 時,有所謂賢良文學的儒生,代表下層豪強,力爭鹽鐵私營權,以為這是致太平的本原。”

(3).推究,推本溯源。《墨子·兼愛下》:“姑嘗本原若眾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惡人賊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 宋 曾鞏 《太祖皇帝總序》:“六聖之德澤,覆露生養,斯其所以盛也。本原事實,其所繇致此,有自也哉!”

(4).根底,基礎。 宋 曾鞏 《制誥擬詞·相制二》:“某行無錙磷,學有本原。材諝智謀,淑問惟舊。”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 清 顧炎武 《與周籀書書》:“為山覆簣,當加進往之功;祭海先河,尤務本原之學。” 象升 《<振素庵詩集>序》:“君固卓有本原,非近日號為作新體詩者所敢重也。”

(5).哲學上指萬物的最初根源或構成世界的最根本實體。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自性

(1).佛教語。指諸法各自具有的不變不滅之性。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既除客塵,又還自性。” 唐 寒山 《詩》之二三八:“寄語諸仁者,復以何為懷。達道見自性,自性即如來。” 宋 楊圭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序》:“切以諸佛説法,不離自性,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六一:“若有自性互不成,互不成者誰佛剎?”

(2).個性;本性。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人必發揮自性,而脫觀念世界之執持。” 魯迅 《書信集·致宮竹心》:“寄《婦女雜誌》的文章由我轉去也可以,但我恐怕不能改竄,因為若一改竄,便失了原作者的自性,很不相宜。”

頂門

(1).指頭頂的前部。因其中央有囟門,故稱。 宋 范成大 《問天醫賦》:“覺邪夢邪?陸離紛紜。神馬具裝,出於頂門。”《西遊記》第三四回:“金箍棒,離頂門祇隔三分;七星劍,向心窩惟爭一蹍。”《儒林外史》第十九回:“ 匡超人 不看便罷,看了這款單,不覺颼的一聲,魂從頂門出去了。”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二:“頂門上的頭髮脫*光了,用黑手帕蓋起來。”

(2).謂兩家大門相對。《醒世恆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絛》:“ 赫 家是頂門主顧,故此家中大小無不認得。”

(3).支撐門戶。《西遊記》第四四回:“我家裡燒火的,也是他;掃地的,也是他;頂門的,也是他。”

晁補之名句,贈常州感慈邦長老名句

詩詞推薦

本原自性未出喉,已向頂門遭一咄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