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方回的《秋晚雜書三十首》
全文:
世運日已季,帝王降而霸。
人品亦復然,窮極事狙詐。
孟堅列九等,三三以相亞。
聖有生而知,愚至不可化。
吾謂上上人。
老死守田舍。
遠跡牛豕間,胼胝事耕稼。
彼昏慕鼎食,厥價下之下。
何待臨伏鑕,然後發悲咤。
參考注釋
何待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須、用不著。 蕭三 《血書》詩:“只聽說,你工作努力,你常常站在鬥爭的最前線。這何待說?你已久是鋼鐵煉成的戰鬥員。”
伏鑕
亦作“ 伏質 ”。古代有腰斬的死刑,施刑時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稱“伏鑕”。質,通“ 鑕 ”,砧。亦泛指被處死。《史記·張丞相列傳》:“ 蒼 坐法當斬,解衣伏質。” 漢 班彪 《王命論》:“勇如 信 、 布 ,強如 梁 、 籍 ,成如 王莽 ,然卒潤鑊伏鑕,烹醢分裂。” 唐 陳子昂 《謝衣表》:“以其伏鑕之魂,更辱賜衣之寵。”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孫蕡陳遇》:“蓋仕宦二十年,一禁繫,一從戎,四為下僚,僅一入史局,而不免伏鑕。”
然後
用於順承複句的後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開頭,表示某一行動或情況發生後,接著發生或引起另一行動或情況,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應
然後皇上與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 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悲咤
亦作“ 悲詫 ”。悲嘆;悲憤。《文選·郭璞<遊仙詩>之五》:“臨川哀年邁,撫心獨悲吒。” 李善 註:“吒,嘆聲也。” 南朝 梁 何遜 《臨行公車》詩:“念此將如何,撫心獨悲咤。” 唐 杜甫 《遣興》詩之五:“每望東南雲,令人幾悲吒。” 宋 梅堯臣 《送曼叔襄城尉》詩:“此趣信所諳,羈官莫悲吒。” 明 高棅 《九月八日郭南山亭宴集分得下字》詩:“高興殊不平,臨風獨悲咤。” 清 陳維崧 《賀新郎·送家廣陵下第南歸海寧兼以志慰》詞:“真珠莫惜離筵瀉。儘人間羣兒自貴,底須悲詫。”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二章:“抗議發憤之徒絶跡,慷慨悲咤之聲不聞,名為士人,實則死人之不若。”
方回名句,秋晚雜書三十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