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喻良能的《次韻宗郎中師仁見示古風》
全文:
平生癖瘀詩,業債餘清淨。
但已心孔開,敢夸筆鋒勁。
疾書或欹斜,所向必雅正。
顧慚非晉人,出語那韻勝。
亦好三畝園,松竹互掩映。
門闌雖間啟,俗客未省迎。
豈唯愜幽情,頗復動詩興。
朅來古泮宮,未諳麋鹿性。
何處更有詩,抗走足不定。
宗英出大篇,重此綠綺贈。
未應費推敲,詎止工競病。
此作不為妙,妙處知難更。
吟壇將風雅,瑣尾宜退聽。
賀白真雁行,離騷可奴命。
熟複句中眼,如對麈尾柄。
迷途獲指南,從此識畦徑。
自應形讚嘆,誰復獻嘲評。
佳處未易知,當有識者證。
參考注釋
熟復
(1).反覆熟習。 宋 朱熹 《答胡季隨書》:“所喻兩條,前書奉報,已極詳悉。若能平心定氣,熟復再三,必自曉。”《文獻通考·經籍十三》:“獨以予之頑頓不敏,乃能熟復數過,而僅得其旨意之彷彿。”
(2).謂親切,關懷。 宋 洪邁 《容齋四筆·李郭詔書》:“ 唐 世之所以眷禮名將相者,綢繆熟復至此。 漢 晉 以來所不及也。”
句中眼
見“ 句眼 ”。
麈尾
古人閒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在細長的木條兩邊及上端插設獸毛,或直接讓獸毛垂露外面,類似馬尾松。因古代傳說麈遷徙時,以前麈之尾為方向標誌,故稱。後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相沿成習,為名流雅器,不談時,亦常執在手。 晉 陶潛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亮 以麈尾掩口而笑。” 唐 白居易 《齋居偶作》詩:“老翁持麈尾,坐拂半張牀。”《紅樓夢》第一○九回:“只見 妙玉 頭帶妙常冠……腰下繫一條淡墨畫的白綾裙,手執麈尾念珠。”
喻良能名句,次韻宗郎中師仁見示古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