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法泉的《北邙行》
全文:
前山後山高峨峨,喪車轔轔日日過。
哀歌幽怨滿岩谷,聞者潛悲薤露歌。
哀歌一聲千載別,孝子順孫徒泣血。
世間何物得堅牢,大海須彌竟磨滅。
人生還如露易晞,從來有會終別離。
苦樂哀感不暫輟,況復百年驚夢馳。
去人悠悠不復於,今人不會古人意。
栽鬆起石駐墓門,欲為死者長年計。
魂魄悠揚形化土,五趣茫茫井輸度。
今人還葬古人墳,今墳古墳無定主。
洛陽城裡千萬人,終為北邙山下塵。
沈迷不記歸時路,為君孤坐長悲辛。
昔日送人哭長道,今為孤墳臥芳草。
括狐穿穴藏子孫,耕夫撥骨尋珠寶。
老木蕭蕭生野風,東西壞冢連晴空。
寒食已迅誰享祀,冢畔余化寂寞紅。
日月相催若浪矢,富貴賢愚盡如此。
安得同游常樂鄉,縱經劫火無生死。
參考注釋
同游
見“ 同游 ”。
亦作“ 同游 ”。1.互相交往。《國語·齊語》:“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荀子·法行》:“ 曾子 曰:‘同游而不見愛者,吾必不仁也。’” 梁啓超 《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這兩位先生同里,少同學,長同游,壯同事。”
(2).一同游覽。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捷悟》:“ 王東亭 作 宣武 主簿,嘗春月與 石頭 兄弟乘馬出郊,時彥同游者連鑣俱進。” 朱自清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 平伯 同游 秦淮河 。”
(3).指同游者;同伴。 唐 許渾 《秋思》詩:“琪樹西風枕簟秋, 楚 雲 湘 水憶同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海公子》:“﹝ 張生 ﹞開尊自酌,恨無同游。”
樂鄉
樂於接近。《呂氏春秋·先己》:“順性則聰明壽長,平靜則業進樂鄉。” 高誘 註:“行仁義則*民業進而樂鄉其化。”
猶樂土。 漢 焦贛 《易林·臨之萃》:“鳧游江海,沒行千里,以為死亡,復見 空桑 ,長生樂鄉。” 宋 蘇軾 《留題峽州甘泉寺》詩:“嗟哉此樂鄉,毋乃 姜子 教。”
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經》:“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唐 張喬 《興善寺貝多樹》詩:“永共 終南 在,應隨劫火燒。” 宋 李綱 《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刧火洞燒時,自有安身處。”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附錄《晉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還隨刦火煙。” 清 龔自珍 《懺心》詩:“佛言刼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顧炎武 《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 康 昭 二明樓,並遭劫火亡。” 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何年劫火賸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
生死
(1) 生存和死亡
生死攸關的問題
(2) 預言命運的
他認為什麼時候死是在生死簿上早就注定的
釋法泉名句,北邙行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