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乾坤大千界,東西陸海兩三山
張鎮初 《游鼓山》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鎮初的《游鼓山》
全文:
籠翎圈裡著禪關,頂有奇峰蹬可攀。
上下乾坤大千界,東西陸海兩三山。
臨滄霧向風前解,喝水泉因雨後潺。
一宿迷歸山莫曬,小窗經日對孱顏。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上下
(1) 高處和低處;上面和下面;職位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攻》
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2) 輩分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興
(3) 從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著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優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左右
今年一畝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稱衙門中的差役
這般炎熱,上下只得擔待一步!——《水滸傳》
乾坤
(1) 天地
扭轉乾坤
(2) 男女
大千
“ 大千世界 ”的省稱。 晉 道恆 《釋駁論》:“故神暉一震,則感動大千。” 宋 蘇軾 《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詩:“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趙朴初 《滿庭芳·為人民大會堂作》詞:“氣吞大千, 天安門 外, 泰岱 壯嚴。”
東西
(1) 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
吃東西
寫東西
(2) 特指人或動物(常含喜愛或厭惡的情感)
這小東西真可愛
媽,別理這東西,小心吃了他們的虧。——曹禺《雷雨》
陸海
(1).物產富饒之地。《漢書·地理志下》:“﹝ 秦 地﹞有 鄠 杜 竹林, 南山 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 顏師古 註:“言其地高陸而饒物產,如海之無所不出,故云陸海。”《水滸傳》第一○五回:“ 宛州 山水盤紆,丘原膏沃,地稱陸海。” 清 唐孫華 《夏日園居雜詠》之十:“陸海從來沃野多,居民竟未識嘉禾。”
(2). 南朝 梁 鍾嶸 對 晉 代文學家 陸機 有“ 陸 才如海”之贊語。見《詩品》卷上。後因以“陸海”比喻富於文才。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 潘 江,各傾 陸 海云爾。”
(3).借指 陸機 ,以喻稱富於文才的人。 前蜀 貫休 《贈抱麻劉舍人》詩:“ 雙溪 逢 陸 海, 荊渚 遇 平津 。”
三山
(1).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 唐 駱賓王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玄都五府風塵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蘇軾 《奉和陳賢良》詩:“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鼇。” 清 黃遵憲 《和沉子培同年》詩:“縹緲三山信 徐巿 ,橫縱六里聽 張儀 。”
(2). 福州 的別稱。 福州 城中西有 閩山 ,東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稱 三山 。見 宋 曾鞏 《道山亭記》。 元 薩都剌 《入閩過平望驛》詩:“ 廣陵 城裡別匆匆,一去 三山 隔萬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詩:“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從軍》詩:“七星戰袍襯金甲,三山尖帽飄猩紅。” 明 費信 《星槎勝覽·占城國》:“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雲騅馬歌》:“蹄懸四跼腦顆方,胯聳三山尾株直。” 宋 黃庭堅 《次韻宋楙宗僦居甘泉坊書懷》:“家徒四壁書侵坐,馬聳三山葉擁門。”詳“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重壓迫。 郭沫若 《頌黨慶》詩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紅旗鮮。” 蕭華 《井岡山頌》詩:“推翻三山驚寰宇,社會主義日日新。”
張鎮初名句,游鼓山名句
名句推薦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莊子《莊子·雜篇·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