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劉克莊的《謁南嶽》
全文:
中原昔分裂,五嶽僅存一。
嗟餘生東南,有眼乃未覿。
清晨犯寒慄,馬上青歷歷。
怪云何處來,對面失崷崒。
午投勝業寺,僧訝余不懌。
茗餘因獻嘲,君定非韓匹。
彼來既軒露,君至若封鐍。
余謂僧無躁,茲可以理詰。
止僧坐悅亭,霾翳忽冰釋。
石廩先呈身,{左山右勾}嶁俄見脊。
須臾天柱開,最後祝融出。
高峰七十二,固已得彷佛。
鄴侯何嘗死,懶殘元非寂。
恍疑在山中,明當往尋覓。
咄哉三尺雪,孤此一雙屐。
駕言款靈瑣,樓堞晃丹赤。
柏深不見人,畫妙如新筆。
珠瓏千娉婷,彈棋拊瑤瑟。
茫茫鬼神事,荒幻難窮悉。
吾師太史公,江淮遍浪跡。
茲焉又浮湘,汗漫恣游陟。
雖然乏毫端,亦頗增目力。
規模五字型,蟠屈萬丈碧。
詩成投褚中,何必題廟壁。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雖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毫端
(1).細毛的末端。比喻極細微。《後漢書·南匈奴傳》:“嗚呼!千里之差,興自毫端。”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詞:“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
(2).猶言筆底;筆下。 南朝 梁 庾肩吾 《<書品>序》:“其轉註假借之流,指事會意之類,莫不狀范毫端,形呈字表。” 宋 王安石 《贈李士雲》詩:“毫端出窈窕,心手初不著。” 清 屠文漪 《邁陂塘·題陸旉亭小照》詞:“是誰將玉山瓊樹,毫端圖畫偏似。”
目力
視力
一個目力很好的年青人
劉克莊名句,謁南嶽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