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靈岩寺四疊前韻》
全文:
空色由來一歸幻,北南何礙兩稱靈。
雖無負缽千秋跡,卻有指松十丈亭。
岩是雨花聳𡾔㠑,泉猶卓錫貯澄渟。
山僧縱不通禪教,解讀金經便換形。
參考注釋
山僧
(1).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 庾信 《臥疾窮愁》詩:“野老時相訪,山僧或見尋。” 唐 劉長卿 《尋盛禪師蘭若》詩:“山僧獨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見少年。” 元 李宗冽 《題岳溪禪林精舍》詩:“山僧四五人,屢訪期識面。” 清 魏源 《武林紀游》詩之七:“百覓 理安寺 ,始與山僧晤。”
(2).僧人自稱的謙詞。《五燈會元·法眼宗·羅漢琛禪師》:“眾人既盡在此,山僧不可無言。”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師曰:‘山僧過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
不通
(1).阻塞;不通達。《左傳·成公十三年》:“東道之不通,則是 康公 絶我好也。”《楚辭·九辯》:“閔奇思之不通兮,將去君而高翔。”
(2).不相往來。《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絶。”
(3).不共同使用。《禮記·內則》:“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4).不明白;不了解。《漢書·哀帝紀》:“皇天降非材之佑, 漢 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 三國 魏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 沖 等不通大體,敢以陳聞。” 王願堅 《普通勞動者》:“說著,他動了真氣,象不屑於和這個不通情理的人說話似的,一翻身躺下去。”
(5).謂學識淺陋。 漢 王充 《論衡·別通》:“夫通人猶富人,不通者猶貧人也。俱以七尺為形,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
(6).謂文理悖謬不順。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是為一論物體,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科第·鼎甲》:“邑宰見其文,以為不通,貼文於照牆,不取。”
解讀
1、閱讀解釋:~信息編碼|傳統的訓詁學以~古籍為主要目的。2、分析;研究:~人生|~史前文化。3、理解;體會:持不同觀點的人對這項政策會有不同的~。金經
指用泥金書寫的佛經
閱金經。——唐· 劉禹錫《陋室銘》
便換
唐 代的一種匯兌方式。商人至京,將錢交付各道駐京的進奏院或各軍各使等機構,換取票券。商人離京去各地經商,可憑券至當地有關機構取款,謂之“便換”。此法 宋 代猶行。《舊唐書·食貨志上》:“茶商等公私便換見錢,並須禁斷。”《宋史·食貨志下二》:“先是, 太祖 時取 唐 飛錢故事,許民入錢京師,於諸州便換。其法:商人入錢左藏庫,先經三司投牒,乃輸於庫。”用便換方式匯兌的票券也稱“便換”。 唐 趙璘 《因話錄·羽部》:“有士鬻產於外,得錢數百緡,懼川途之難賷也,祈所知納於公藏,而持牒以歸,世所謂便換者,置之衣囊。”
乾隆名句,靈岩寺四疊前韻名句
名句推薦
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
劉向《戰國策·秦一·張儀說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