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王士禎的《防秋》
全文:
聞道防秋急,千山復萬山。
傳烽來僰道,插羽過靈關。
屬國何嘗絕,懸軍且未還。
卻思漢丞相,心力盡征蠻。
參考注釋
傳烽
點燃烽火,逐站相傳,以報敵情。 宋 蘇軾 《登州召還議水軍狀》:“自國朝以來常屯重兵,教習水戰,旦暮傳烽以通警急。” 明 陳子龍 《出自薊州門行》:“傳烽始北塞,列戍望南樓。” 清 鮑鉁 《範文貞公祠》詩:“當年 閩 海見傳烽,犀兕空多棄甲重。” 康有為 《登萬里長城》詩:“清時堡堠傳烽靜,出塞山川作勢雄。” 王國維 《觀堂集林·敦煌漢簡跋十三》:“古者傳烽以多少為識,如《墨子·號令》、《雜守》二篇所言,皆以烽之多少示敵之遠近者也。”
僰道
古縣名。 漢 屬 犍為郡 。為 僰 人所居,故名。 王莽 時曾改稱 僰治 。地在今 四川 宜賓縣 境。見《漢書·地理志上》。 清 丁澎 《送孫九畹備兵保寧》詩:“ 僰道 生猺能 漢 語, 羌 西諸將半 渝 歌。”
插羽
古代軍書插羽毛以示迅急。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植義颺辭,務在剛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辭緩;露板以宣眾,不可使義隱。”《封氏聞見記·露布》引《魏武奏事》:“有警急,輒露版插羽。”
靈關
(1).山名。在今 四川 寶興 南。《文選·左思<蜀都賦>》:“廓 靈關 而為門,包 玉壘 而為宇。” 劉逵 註:“ 靈關 ,山名,在 成都 西南 漢壽 界。”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 杜宇 稱帝……乃以 褒斜 為前門, 熊耳 、 靈關 為後戶。” 南朝 齊 謝朓 《謝隋王賜紫梨啟》:“味出 靈關 之陰,旨玠 玉津 之澨。”
(2).指險要的關隘。 南朝 梁 吳均 《邊城將》詩之二:“僕本邊城將,馳射靈關下。” 唐 王勃 《三國論》:“乃知德之不修,棧道靈關不足恃也。” 明 劉基 《龍虎台賦》:“傑彼神臺,在京之郊,金城內阻,靈關外包。”
(3).道教語。指仙界的關門。 唐 吳筠 《高士詠·河上公》:“靈關暢玄旨,萬乘趨道風。”《雲笈七籤》卷九:“登七寶於 玄圃 ,攀飛梯於靈關。”
(4).道教語。指人體內部器官的重要部位。《黃庭內景經·仙人》:“火兵符圖備靈關。” 梁丘子 註:“諸圖可以守備靈關,即三關四關等身中具有之。”《雲笈七籤》卷五一:“迴降我形,安鎮靈關,拘魂御魄,萬神自歡。”
王士禎名句,防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