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淞江夏伯和自怡悅齋

作者:張仲深 朝代:元代

題淞江夏伯和自怡悅齋原文

高人稅塵鞅,嗜此林麓居。

空翠眩微旭,石氣陵玄虛。

淑景秘莫測,協風與之俱。

燕坐澹忘慮,素懷亦自攄。

外物豈我嬰,內境默有愉。

所以君子心,廓然彌八區。

願持濟時術,與雲同卷舒。

起作邦家霖,坐見民物蘇。

窮固自怡悅,達使俱驩虞。

作詩慰高人,此意將何如。

詩詞問答

問:題淞江夏伯和自怡悅齋的作者是誰?答:張仲深
問:題淞江夏伯和自怡悅齋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參考注釋

高人

(1)

(2) 高士

高人何點,躡屩(草鞋)於 鍾阿;徵士 劉虯,獻書於衛兵。—— 南朝梁· 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

(3) 學術、技能高超的人

塵鞅

世俗事務的束縛。鞅,套在馬頸上的皮帶。 唐 牟融 《寄羽士》詩:“使我浮生塵鞅脫,相從應得一盤桓。” 宋 范成大 《送關壽卿校書出守簡州》詩:“ 京 洛 知心塵鞅里, 江 吳 攜手暮帆邊。” 清 吳偉業 《送何省齋》詩:“君今謝塵鞅,輕裝去如駛。”

林麓

猶山林。《周禮·地官·林衡》:“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時計林麓而賞罰之。”《文選·張衡<西京賦>》:“林麓之饒,於何不有。” 薛綜 註:“木叢生曰林。” 李善 註:“《穀梁傳》曰:‘林屬於山曰麓。’”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或結罝罘於林麓之中,合重圍於山澤之表。” 唐 杜甫 《客堂》詩:“舍舟復深山,窅窕一林麓。” 清 周安 《游道場山》詩:“逶迤步崇岡,奔迫下林麓。”

空翠

(1).指綠色的草木。 南朝 宋 謝靈運 《過白岸亭》詩:“空翠難強名,漁釣易為曲。”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與岑參》:“滿陂空翠,淨無纖塵,鷗鳧散亂,管弦齊奏,四處都在唱歌。”

(2).指綠葉。 唐 孟浩然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詩:“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清 陳維崧 《齊天樂·暮春風雨》詞:“小樓昨夜東風到,吹落滿園空翠。”

(3).指青色的潮濕的霧氣。 唐 王維 《山中》詩:“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宋 范成大 《浪淘沙》詞:“空翠濕征鞍,馬首千山。” 郁達夫 《題畫》詩之四:“貪坐溪亭晚未歸,四山空翠欲沾衣。”

(4).指碧空,蒼天。 唐 白居易 《大水》詩:“蒼茫生海色,渺漫連空翠。”

(5).指清澈的泉水。 清 魏源 《四明山中峽詩》之二:“山深雲液積,盡化流泉清。家家吸空翠,婦孺皆聰明。”

石氣

環繞山石的霧氣。 元 虞集 《賦石竹》詩:“龍噓石氣千年潤,鶴過林陰一逕斜。”

玄虛

形容道的玄遠虛無,也指玄遠虛無的道;形容神秘莫測,使人摸不透

故弄玄虛

淑景

(1).美好的時光。 南朝 齊 謝朓 《七夕賦》:“嗟斯靈之淑景,招好仇於服箱。”

(2).美景。 南朝 宋 鮑照 《代悲哉行》:“羈人感淑景,緣感欲回轍。” 唐 駱賓王 《晦日楚國寺宴序》:“羣賢把古人之清風,翫新年之淑景。” 後蜀 歐陽炯 《鳳樓春》詞:“因想玉郎何處去,對淑景誰同?” 明 陳子龍 《苑中》詩之一:“神區麗縹緲,淑景澹浮沉。” 蘇曼殊 《耶婆提病中未見公見示新作伏枕奉答兼呈曠處士》詩:“ 江 南春已晚,淑景付冥莫。”

(3).指春光。 唐 魏徵 《奉和正日臨朝應詔》:“淑景輝雕輦,高旌揚翠煙。”《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五郊樂章》:“淑景遲遲,和風習習。” 宋 柳永 《斗百花》詞之二:“遠恨緜緜,淑景遲遲難度。” 明 沉仕 《思情》套曲:“ 建安 才, 河陽 貌,從一去卻無消耗。比及將淑景初交,驀又把芳時過了。”

指日影。景,同“ 影 ”。 唐 杜甫 《紫宸殿退朝口號》:“香飄合殿春風轉,花覆千官淑景移。”

協風

春天溫和的風。《國語·周語上》:“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 韋昭 註:“協,和也,風氣和,時候至也。” 宋 蘇軾 《春貼子詞·皇帝閣之二》:“ 暘谷 賓初日,清臺告協風。” 王文誥 輯注引 鄭若庸 《類雋》:“協風,立春融風也。” 明 徐渭 《代元旦賀禮部某公啟》:“告協風於史氏,欽哉行夏之時。”

燕坐

(1).安坐;閒坐。《儀禮·燕禮》“賓反入,及卿大夫皆説屨升,就席” 漢 鄭玄 註:“凡燕坐必説屨,屨賤不在堂也。” 賈公彥 疏:“凡在堂立行禮不説屨,安坐則説屨……以其屨在足賤,不宜在堂,陳於尊者之側也。” 宋 梅堯臣 《寄謝開封宰薛贊善》詩:“燕坐禽鳥寂,吟喔簿書退。” 元 蔣正子 《山房隨筆》:“ 漫塘先生 與客燕坐,指窗外櫻桃惟一實,共以為笑。” 明 文徵明 《春雨漫興》詩:“焚香燕坐心如水,一任門多長者車。” 葉聖陶 《北上日記》:“餐廳頗寬暢,其上層為吸菸室與燕坐間。”

(2).指坐禪。 宋 蘇軾 《成都大悲閣記》:“吾燕坐寂然,心念凝默,湛然如大明鏡。” 明 宋濂 《寂照圓明大禪師壁峰金公設利塔碑》:“越七日,水退。競往視之,禪師燕坐如平時,唯衣濕耳。”

(3).指施食。 清 袁枚 《新齊諧·徐先生》:“ 宿 俗,富饒之家,每日必設一家常飯,置外廳堂,不拘來客,皆就食焉,號曰燕坐。”

素懷

平素的懷抱。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終制》:“先有風氣之疾,常疑奄然,聊書素懷,以為汝誡。”《南史·張融傳》:“見卿衣服粗故,誠乃素懷有本。” 唐 王維 《瓜園詩》:“素懷在青山,若值白雲屯。” 明 張景 《飛丸記·故舊存身》:“但不知、何日得早報高恩愜素懷。”

外物

(1).身外之物。多指利慾功名之類。《莊子·外物》:“外物不可必,故 龍逄 誅, 比干 戮, 箕子 狂, 惡來 死, 桀 紂 亡。” 南朝 梁 沉約 《述僧中食論》:“心神所以昏惑,由於外物擾之。擾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濃。” 唐 高適 《同群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詩:“談空忘外物,持誡破諸邪。” 宋 曾鞏 《救災議》:“先王之於救災,髮膚尚無所愛,況外物乎!” 明 方孝孺 《贈林公輔序》:“彼或不知自身重而為外物所移奪者,自輕者也。”

(2).謂超脫於物慾之外。《莊子·大宗師》:“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 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外物棄志,滌盪機變,忘富逸貴,杜遏勸沮,不恤乎窮,不榮乎達,不戚乎毀,不悅乎譽,道家之業也。”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詩:“勞生愧 嚴 鄭 ,外物慕 張 邴 。”

(3).指外界的人或事物。《南史·齊豫章文獻王嶷傳》:“訊訪東宮玄圃,乃有栢屋,制甚古拙,臣乃欲壞取以奉太子,非但失之於前,且補接既多,不可見移,亦恐外物或為異論,不審可有垂許送東府齋理不?”《梁書·陶弘景傳》:“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閲為務。” 唐 元稹 《贈樂天》詩:“不是眼前無外物,不關心事不經心。” 宋 陸游 《感懷》詩:“一窗修燈下,超然傲 羲 軒 。外物自變遷,內景常默存。”

內境

內心境界。 明 屠隆 《綵毫記·仙官列奏》:“惟 李白 不修小節,放浪詩酒,內境超然,靈明無恙,合許昇躋。”

所以

(1) 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2)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君子

(1) 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 韓愈《師說》

君子寡慾。——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對別人的尊稱

君子書敘。——唐· 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 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廓然

(1) 形容空曠寂靜的樣子

四顧廓然

(2) 靜靜地

廓然獨居

八區

(1).八方;天下。《漢書·揚雄傳下》:“天下之士,雷動雲合,魚鱗雜襲,鹹營於八區。” 顏師古 註:“八區,八方也。” 晉 左思 《詠史》詩之四:“悠悠百世後,英名擅八區。” 宋 王安石 《寓言》詩之十一:“行失幾席間,惡名滿八區。”

(2).指 漢 代的八宮院。《漢書·外戚傳·孝成班倢伃》“為倢伃,居 增成舍 ” 唐 顏師古 註:“後宮有八區, 增成 第三也。”按,八區為 昭陽 、 飛翔 、 增成 、 合驩 、 蘭林 、 披香 、 鳳凰 、 鴛鸞 。見 漢 張衡 《西京賦》。

(3).泛指宮院。 南朝 梁簡文帝 《與蕭臨川書》:“八區內侍,厭直御史之廬。”

濟時

猶濟世,救時。《國語·周語中》:“寬,所以保本也;肅,所以濟時也。”《舊唐書·隱逸傳序》:“退無肥遁之貞,進乏濟時之具。” 明 高明 《琵琶記·高堂稱壽》:“經世手,濟時英, 玉堂 金馬 豈難登。” 周詠 《感懷》詩之三:“舉目 新亭 揮掬淚,刦餘誰是濟時才?”

卷舒

(1).捲起與展開。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 元 龍輔 《龍輔女紅餘志·玳瑁屏》:“陽文張玳瑁屏風,黃金為屈膝,長七尺,廣二丈,可以卷舒。”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葉子戲》:“凡文字有備檢用者,捲軸難數卷舒,故以葉子寫之。”

(2).猶進退;隱顯。 漢 劉向 《列女傳·王章妻女》:“君子謂 王章 妻知卷舒之節。” 唐 韓愈 《遣興聯句》詩:“ 蘧 寧 知卷舒, 孔 顏 知行藏。” 元 劉祁 《歸潛堂記》:“蓋君子之道以時卷舒,得其時不進為固,失其時而強進為狂。”

捲縮和伸展。《淮南子·原道訓》:“幽兮冥兮,應無形兮;遂兮洞兮,不虛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俛仰兮。” 高誘 註:“卷舒,猶屈伸也。”

邦家

國家。《詩·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邦家之基。” 鄭玄 箋:“人君既得賢者,置之於位,又尊敬以禮樂,樂則能為國家之本。”《後漢書·皇甫規傳論》:“故能功成於戎狄,身全於邦家也。” 明 邵璨 《香囊記·點將》:“看他氣宇堂堂,威風凜凜,乃朝廷之心膂,為邦家之爪牙。” 孫中山 《同盟會宣言》:“此遭邦家多難,困苦百折。”

坐見

猶言眼看著,徒然看著。 隋 盧思道 《聽鳴蟬篇》詩:“一夕復一朝,坐見涼秋月。” 唐 陳子昂 《登澤州城北樓宴》詩:“復來登此國,臨望與君同。坐見 秦 兵壘,遙聞 趙 將雄。” 唐 杜甫 《後出塞》詩之五:“坐見 幽州 騎,長驅 河 洛 昏。”

民物

(1).泛指人民、萬物。 漢 蔡邕 《陳太丘碑》:“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圖於丹青。” 宋 張孝祥 《與明守趙敷文書》:“執事以慈惠之師,有來作牧,布宣德意,使田野按堵,民物康阜。”《清史稿·世祖紀二》:“朕親政以來,夙夜兢業,每期光昭祖德,蚤底治平,克當天心,以康民物。”

(2).民眾的財物。《後漢書·翟酺傳》:“帑藏單盡,民物彫傷。”《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天作淫雨, 冀州 水出,漂沒民物。”

(3).猶民情、風俗。《宋書·武帝紀下》:“古之王者,巡狩省方,躬覽民物,搜揚幽隱,拯災卹患。” 宋 蘇舜欽 《先公墓志銘》:“既省政,惡民物之薄。” 明 申涵光 《宿金提驛》詩:“暫宿 恆 南驛,重悲 薊 北天。山河仍故國,民物憶初年。”

固自

仍然;還是。 明 高明 《琵琶記·蔡母嗟兒》:“老賊!你固自口硬,再過幾時,餓得你口嗅屎哩!”

怡悅

喜悅;高興

心情怡悅

驩虞

見“ 驩娛 ”。

何如

(1) 如何,怎么樣

今日之事何如。——《史記·項羽本紀》

誠好惡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則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勝過或不如

與其強攻,何如智取

詩詞推薦

題淞江夏伯和自怡悅齋原文_題淞江夏伯和自怡悅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