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汝玉的《題畫》
全文:
春林一雨花成泥,萬絲深處殘鶯啼。
舍南舍北水漲溪,出門有馬不可騎。
千岩萬壑煙霧迷,近山一帶橫峨嵋。
須臾開霽朝日晞,青嶂突出臨溪湄。
宛如故舊久別離,邂逅忽見皆忘機。
長松脩竹交凝暉,空翠藹藹濕不飛。
蘿窗寥寥春晝遲,蕙帳夢熟眠多時。
北山有文寧用移,買山豈假襄陽貲。
客來莫怪衡門低,並訝花徑深逶迤。
芊芊芳草剪碧齊,自是轍跡長年稀。
畫中人物知為誰,高尚當出晉義熙。
抱琴載酒將安之,飄然不受塵鞅縻。
我辭漁釣游京師,秋風卷空舊茅茨。
五湖買艇復奚疑,行須早聽關門雞。
返懷榮沾雨露私,青鞋徒憶尋山蹊。
林泉故人倘念我,它年別訂瑤華期。
參考注釋
芊芊
(1) 草木茂盛的樣子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韋莊《長安清明》
(2) 亦作“阡阡”、“仟仟”
(3) 碧綠色
仰視山巔,肅何芊芊。——《文選·宋玉·高唐賦》
芳草
(1).香草。 漢 班固 《西都賦》:“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為近 蜀 。” 後蜀 毛熙震 《浣溪沙》詞:“花榭香紅煙景迷,滿庭芳草緑萋萋。” 明 沉鯨 《雙珠記·家門始終》:“萬古千愁人自老,春來依舊生芳草。”
(2).比喻忠貞或賢德之人。《楚辭·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王逸 註:“以言往日明智之士,今皆佯愚,狂惑不顧。” 宋 劉攽 《泰州玩芳亭記》:“《楚辭》曰:‘惜吾不及古之人兮,吾誰與玩此芳草?’自詩人比興,皆以芳草嘉卉為君子美德。”
自是
(1) 自然是
眾人見他如此無禮,自是憤憤不平
(2) 自以為是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從此
轍跡
亦作“ 轍跡 ”。1.車子行駛的痕跡。《藝文類聚》卷七一引 晉 棗據 《船賦》:“且其行無轍跡,止無所根,不疾而速,忽若馳奔。” 南朝 宋 顏延之 《赭白馬賦》:“跨中州之轍跡,窮神行之軌躅。” 唐 白居易 《人之窮困由君之奢欲策》:“倦畋漁之樂,疲轍跡之游。” 清 馬維翰 《瀘定橋》詩:“人影漾驚波,行空無轍跡。” 艾青 《手推車》詩:“手推車,以單獨的輪子,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穿過廣闊與荒漠。”
(2).痕跡。《老子》:“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 南朝 梁 任昉 《答劉居士》詩:“行無轍跡,理絶心機。”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泰伯篇三》:“ 顏子 則去一分私,顯一分公,除彼己之轍跡,而顯其和平。”
(3).猶途徑。《淮南子·主術訓》:“今治亂之機,轍跡可見也。” 明 方孝孺 《任重齋記》:“他如七十子之徒,雖其才各殊,至於轍跡亦一而已,蓋自任之道同也。” 清 包世臣 《與楊季子論文書》:“夫 孟 荀 文之祖也; 子政 、 子云 ,文之盛也:典型具在,轍跡各殊。”
見“ 轍跡 ”。
長年
(1) 〈方〉∶船的主人
(2) 船工
(3) 指老年人
王汝玉名句,題畫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