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佚名的《王昭君變文·其七》
全文:
詩書既許禮緣情,今古相傳莫不情。
漢家雖道生離重,蕃率猶□死葬輕。
單于是日親臨送,部落皆來引仗行。
賭走熊羆千里馬,爭來競逞五軍兵。
牛羊隊隊生埋壙,仕女紛紛聳入坑。
地上築墳猶未了,泉下惟聞叫哭聲。
蕃家法用將為重,漢國如何輒肯行。
若道可汗傾國葬,焉知死者絕妨生。
黃金白玉連車載,寶物明珠盡庫傾。
昔有秦王合國葬,挍料昭君亦未平。
墳高數尺號青冢,還道軍人為立名。
只今葬在黃河北,西南望見受降城。
參考注釋
熊羆
(1).熊和羆。皆為猛獸。因以喻勇士或雄師勁旅。《書·牧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書·康王之誥》:“則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 唐 楊炯 《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勝殘去殺,上馮宗廟之威;禁暴戢姦,下藉熊羆之用。” 元 朱守諒 《秋夜偶成》詩:“暫止熊羆消大暑,秋深雲合殄妖氛。” 黃燮清 《黃天盪懷古》詩:“八千勁旅走熊羆,曾斷 金 人十萬師。”
(2).指生男之兆。語本《詩·小雅·斯乾》:“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三國志·魏志·高柔傳》:“而頃皇子連多夭逝,熊羆之祥,又未感應羣下之心,莫不悒戚。” 唐 李群玉 《哭小女痴兒》詩:“平生未省夢熊羆,稚女如花墜曉枝。” 明 謝讜 《四喜記·大宋畢姻》:“更須夸蘭玉祥開,何必慮熊羆占緩。”
(3).指帝王得賢輔。典出《史記·齊太公世家》:“ 西伯 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 周 西伯 獵,果遇 太公 於 渭 之陽,與語大説……載與俱歸,立為師。” 西伯 ,指 周文王 。 唐 杜甫 《贈崔十三評事公輔》詩:“ 燕王 買駿骨, 渭老 得熊羆。” 宋 王安石 《送鄆州知府宋諫議》詩:“舟檝 商巖 命,熊羆 渭水 占。”
(4).比喻貪殘的人。《楚辭·劉向<九嘆·愍命>》:“麒麟奔於九皋兮,熊羆羣而逸囿。” 王逸 註:“熊羆,猛獸,以喻貪殘也。”
千里馬
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青少年
千里馬常有。——唐· 韓愈《雜說》
然後有千里馬。
五軍
(1).古代軍制。 春秋 時 晉 的上軍、中軍、下軍、新上軍、新下軍。《國語·晉語四》:“蒐於 清原 ,作五軍。” 韋昭 註:“ 晉 本有上軍、有中軍、有下軍,今有五軍,新上下也。”
(2).古代軍制。 漢 代前、後、中、左、右五營軍隊之稱。《文選·張衡<西京賦>》:“五軍六師,千列百重。” 李善 註:“《漢官儀》:‘ 漢 有五營。’五軍即五營也。”
(3).古代軍制。 明 代京軍三大營之一。 成祖 時,京衛之步騎軍分為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謂之五軍。見《明史·兵志一》。
(4).泛稱朝廷的軍隊。 唐 賈至 《燕歌行》:“五軍精卒三十萬,百戰百勝擒單于。”
佚名名句,王昭君變文·其七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