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閱永定河堤因示直隸總督方觀承》
全文:
水由地中行,行其所無事。
要以禹為師,禹貢無堤字。
後世乃反諸,祗惟堤是貴。
無堤免衝決,有堤勞防備。
若禹豈不易,今古實異勢。
上古田廬稀,不與水爭利。
今則尺寸爭,安得如許地。
為堤已末策,中又有等次。
上者禦其漲,歸漕則不治。
下者卑加高,堤高河亦至。
譬之築寬牆,於上置溝渠。
行險以僥倖,幾何其不潰。
胡不籌疏浚,功半費不貲。
因之日遷延,愈久愈難試。
兩日閱永定,大率病在是。
無已相諮詢,為補偏救弊。
下口略更移,取其趨下易。
培厚或可為,加高汝切忌。
多為減水壩,亦可殺漲異。
取土於河心,即寓疏淤義。
河中有居民,究非久長計。
相安姑弗論,宜禁新添寄。
條理爾其蘉,大端吾略示。
桑乾豈巨流,東手煩計議。
隱隱聞南河,與此無二致。
未臨先懷憂,永言識吾意。
參考注釋
上古
較早的古代,中國多指商周秦漢這個時期
田廬
(1).田中的廬舍。泛指農舍。《管子·四時》:“令禁扇去笠,毋扱免,除急漏田廬。” 尹知章 註:“田中之廬欲漏之,不欲人惡盛陽之氣也。” 宋 王安石 《和農具·田廬》:“田父結田廬,聊容一身息。” 明 萬壽祺 《贈胡彥遠》詩:“荷鋤歸去田廬閉,莫向人間學問津。”
(2).田地和房屋。《漢書·疏廣傳》:“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與凡人齊。”《新唐書·食貨志二》:“人小乏則取息利,大乏則鬻田廬。”《元史·王慶端傳》:“﹝ 慶端 ﹞從 世祖 北征,還……建威武營,以處衛兵,經畫田廬,使各安業。” 歐榘甲 《新廣東》四:“我民之田廬為他人所占,妻女為他人所淫。”
(3).指家鄉。 晉 左思 《詠史》之一:“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唐 韋應物 《秋郊作》詩:“方願 沮 溺 耦,淡泊守田廬。” 清 姚鼐 《題外甥馬器之長夏校經圖》詩:“抱志不得朋,嘅嘆終田廬。”
不與
不贊成
仁陷於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爭利
(1).爭奪利益。《荀子·大略》:“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 王先謙 集解:“蚤與爪同。言仕亂世驕君,縱得小利,終喪其身。”《史記·魏世家》:“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慾利。上下爭利,國則危矣。” 晉 葛洪 《抱朴子·安貧》:“曷有憂貧而與賈豎爭利,戚窮而與凡瑣競達哉?” 任濤 鄭洪慶 《略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步配套》:“一部分企業單純追求利潤,採取壓低基數、擴大留成比例、亂攤亂擠成本等不正當手段與國家爭利。”
(2).爭取軍事優勢。多指爭占有利地形,爭取有利地位。《孫子·軍爭》:“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賈林 註:“行軍用師,必趨其利。遠近之勢,直以舉軍往爭其利,難以速至。”《史記·秦本紀》:“ 晉君 棄其軍,與 秦 爭利,還而馬騺。 繆公 與麾下馳追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兩國相擊,此宜夸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 匈奴 不可擊也。”《三國志·魏志·袁尚傳》:“ 太祖 遂圍之,為塹,周四十里;初令淺,示若可越。 配 ( 審配 )望而笑之,不出爭利。” 金 元好問 《內相文獻楊公神道碑銘》:“蓋 淮南 平,則 江 之北盡為戰地。進而爭利於舟楫之間,我之勁弓良馬有不得騁者矣。”
乾隆名句,閱永定河堤因示直隸總督方觀承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