絪縕天地三靈協,發起陰陽萬物融

乾隆己卯元旦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己卯元旦》

全文:
絪縕天地三靈協,發起陰陽萬物融
星德喜贏滋百長,木行從正建時功。
南邦水土平成慶,西極車書拜舞同。
勤政歲朝逢已歲,益欽理紀省微躬。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絪縕

(1).古代指天地陰陽二氣互動作用的狀態。《易·繫辭下》:“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孔穎達 疏:“絪緼,相附著之義,言天地無心,自然得一,唯二氣絪緼,共相和會,萬物感之,變化而精醇也。” 高亨 註:“絪緼借為氤氳,陰陽二氣交融也……天之陽氣與地之陰氣交融,則萬物之化均徧。”《漢書·揚雄傳上》:“絪緼玄黃,將紹厥後。” 顏師古 註:“絪緼,天地合氣也。” 明 宋濂 《示公道行碑銘》:“大化絪緼,變合無垠。” 清 鄭燮 《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勞,一蟻一蟲,皆本陰陽五行之氣絪緼而出。”

(2).亦作“ 絪氳 ”。形容雲煙瀰漫、氣氛濃盛的景象。 南朝 梁 沉約 《八詠詩·會圃臨春風》:“既鏗鏘以動佩,又絪緼而流射。” 唐 溫庭筠 《觱篥歌》:“情遠氣調蘭蕙薰,天香瑞彩含絪緼。” 明 高啟 《槎軒記》:“磅礴絪緼厚薄,隨其所得。” 清 陳培脈 《登慈恩寺浮圖》詩:“絪氳香界從朝暮,高下桑田幾變更。”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祭書神文》:“今之夕兮除夕,香焰絪緼兮燭焰赤。”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三靈

(1).指日、月、星。《漢書·揚雄傳上》:“方將上獵三靈之流,下決醴泉之滋。” 顏師古 注引 如淳 曰:“三靈,日、月、星垂象之應也。”《南史·宋紀上》:“三靈垂象,山川告祥。”

(2).指天、地、人。《文選·班固<典引>》:“答三靈之蕃祉,展 放唐 之明文。” 李善 註:“三靈,天、地、人也。”《魏書·孫紹傳》:“事恢三靈,仁洽九服。” 宋 岳珂 《桯史·獻陵疏文》:“冀大覺垂慈,三靈協佑。”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精誠之至,哀感三靈。”

(3).指天神、地祇、人鬼。《資治通鑑·後晉高祖天福三年》:“臣 光 曰:治國家者固不可無信。然 彥珣 之惡,三靈所不容, 晉高祖 赦其叛君之愆,治其殺母之罪,何損於信哉!” 胡三省 註:“三靈,謂天神、地祇、人鬼。”

(4).指靈台、靈囿、靈沼。《詩·大雅·靈台序》“靈臺,民始附也” 唐 孔穎達 疏:“《大雅·靈臺》一篇之詩,有靈臺,有靈囿,有靈沼,有辟雍。其如是也,則辟雍及三靈,皆同處在郊矣。”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 文王 之辟雍、明堂、三靈同地。凡治 岐 之大政,皆行其中。”

(5).道教稱三魂為三靈。《黃庭內景經·瓊室》:“何為死作令神泣,忽之禍鄉三靈歿。” 梁丘子 註:“三靈,三魂也。謂爽靈、胎光、幽精。”

發起

(1) 倡議

這項工程由二十個單位發起

《英漢辭海》由十七位專家發起編寫

(2) 發動

發起進攻

陰陽

(1)

(2) 古代哲學概念。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範疇,並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

陰陽易位。——《楚辭·屈原·涉江》

(3) 日月運轉之學

陰陽曆算。——《後漢書·張衡傳》

研核陰陽。

(4) 天氣的變化

陰陽之變。——《呂氏春秋·察今》

萬物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萬物生光輝。——《樂府詩集·長歌行》

善萬物之得時。——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反側於萬物。——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萬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乾隆名句,己卯元旦名句

詩詞推薦

絪縕天地三靈協,發起陰陽萬物融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