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游千佛洞得古體四十韻》
全文:
古洞西峪巔,向未尋禪約。
不可更虛擲,試一觀其竅。
初從白雲寺,右轉循蹊嶠。
谷口尚闊豁,巒腰漸兀奡。
盤盤歷羊腸,如與峰雲拗。
陰崖冰滑刺,陽巘泥濘淖。
駑駘怯鵝鴨,駿驥騰鷹鷂。
蹣跚起復跌,振迅立還踔。
直前乃逾險,顧旁每致嬈。
馬亦視所御,志定則弗搖。
咫尺有如茲,何況彼荒徼。
諸將成功回,扈蹕同歡笑。
蔥嶺雪途中,嘉爾丹誠效。
勞者我勿忘,怠者我令劭。
肯因戢武時,竟懈詰戎要。
我乘錦雲騅,穩於輕步轎。
身先有名言,相如謾致誚。
鐘聲聞已近,奇峰益環抱。
乃知神明境,不許人輕造。
路轉忽得門,矮屋低妨帽。
大似雲棲寺,弗詡莊嚴鬧。
拾級升其階,三間峙古廟。
屏息瞻月相,調御丈夫貌。
稍西得牝洞,㟏岈深窈窕。
昆盧坐堂堂,蓮座千佛繞。
一穴剛容人,中有燈光耀。
雲鬚秉虔誠,入可聞天樂。
或入迷故步,懺悔始出窖。
一笑有是哉,陷阱豈佛教。
精舍在洞南,憑軒暢遠眺。
下視向來路,蠶叢如蜀道。
非經爾許勞,安得攬眾妙。
窗中含畫意,眼底皆詩料。
插空刺峻棱,摩天聳群峭。
野芳優曇馡,山鳥命命叫。
蒼松張蓋影,碧泉奏琴調。
應接雖無暇,而都歸靜照。
清涼設孤注,觀止於虞韶。
歸鞭不半時,峪口倏已到。
進難退斯易,常情即理奧。
參考注釋
聲聞
(1).亦作“ 聲問 ”。音信。《國語·越語上》:“寡君 句踐 乏無所使,使其下臣 種 ,不敢徹聲聞於天王。”《呂氏春秋·贊能》:“ 孫叔敖 、 沉尹莖 相與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漢書·蘇武傳》:“前發 匈奴 時, 胡 婦適產一子 通國 ,有聲問來,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北史·儒林傳下·劉炫》:“ 炫 與妻子,相去百里,聲聞斷絶。”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謬誤》:“ 丁晉公 之逐,士大夫遠嫌,莫敢與之通聲問。”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 唐 北庭 節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鎮留後 郭昕 率將士守境,與朝廷聲問中斷。”
(2).亦作“ 聲問 ”。名聲。《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韓非子·內儲說上》:“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南陽 宋仲子 於 荊州 與 蜀郡 太守 王商 書” 裴松之 注引 晉 陳壽 《益州耆舊傳》:“ 商 字 文表 , 廣漢 人,以才學稱,聲問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論師﹞少好學,有才辯,聲聞遐被,法俗歸心。” 宋 沉遼 《真覺開堂》:“自諸祖述作已達者,皆著聲問。” 清 曹寅 《題雲辨上人小照》詩:“行識自來矜色相,聲聞何惜證飛仙。”參見“ 聲聞過情 ”。
梵文意譯。佛家稱聞佛之言教,證四諦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羅漢。《大乘義章》卷十七:“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敦煌變文集·維摩經押座文》:“五百聲聞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證。”
環抱
環繞,圍繞在中間
古老的寺廟處於綠樹環抱之中
乾隆名句,游千佛洞得古體四十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