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彌遜的《張柔直知郡輓詩二首》
全文:
金蘭臭味百年期,生死那知欻兩岐。
路斷束芻難寄恨,封成掛劍謾傳悲。
向來不誦凌雲賦,此日休歌薤露詩。
自愧千秋負良友,剩留清淚與君垂。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束芻
(1).捆草成束。《詩·唐風·綢繆》:“綢繆束芻,三星在隅。”《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明日賊攻城,設百樓, 巡 柵城上,束芻灌膏以焚焉。”一說,喻男女成婚。參見“ 束薪 ”。
(2).成束的草。《宋史·荊罕儒傳》:“ 罕儒 令人負束芻徑趨 太原 城,焚其東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濰水狐》:“驢之為物龐然也……倘執束芻而誘之,則帖耳輯首,喜受羈勒矣。”
(3).《後漢書·徐穉傳》:“及 林宗 有母憂, 穉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後因以“束芻”稱祭品。 明 李東陽 《望狄梁公祠用前韻》:“寄遠束芻誰與致,衝寒瘦馬不勝騎。” 明 袁宏道 《哭江進之》詩序:“乙巳秋,聞 進之 兄卒於 蜀 ……欲躬致束芻,值有邑乘之役,素車白馬,未卜何日。”
寄恨
寄託愁怨憾恨的情意。 唐 劉禹錫 《傷愚溪》詩引:“ 柳子 歿三年,有僧游 零陵 ,告余曰:‘ 愚溪 無復曩時矣!’一聞僧言,悲不能自勝,遂以所聞為七言以寄恨。” 唐 李商隱 《夜思》詩:“寄恨一尺素,含情雙玉璫。” 宋 樂史 《楊太真外傳》卷下:“上既悼念貴妃,因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
掛劍
《史記·吳太伯世家》載: 春秋 時, 吳王 壽夢 少子 季札 封於 延陵 ,號 延陵季子 。他出使路過 徐國 , 徐國 國君很愛他的劍。 季札 已心許,準備回來時再送給他。等到回來時, 徐 君已死, 季札 就把劍掛在 徐 君墓上,表示不能因 徐 君已死而違背自己許劍的心愿。後以“掛劍”為懷念亡友或對亡友守信的典故。亦以諱稱朋友逝世。 唐 王維 《哭祖六自虛》詩:“不期先掛劍,長恐後著鞭。” 明 張煌言 《祭定西侯張侯服文》:“徒深掛劍之懷,每阻炙雞之願。” 蘇曼殊 《答蕭公書》:“今托 穆弟 奉去《飲馬荒城圖》一幅,敬乞足下為焚化於 趙公 伯先 墓前,蓋同客 秣陵 時許 趙公 者,亦昔人掛劍之意。”
李彌遜名句,張柔直知郡輓詩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