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王冕的《劍歌行次韻》
全文:
先輩匣中三尺水,斬蛟曾入吳潭裡。
提歸未肯策奇勳,軒冕泥塗真戲耳。
雞林削鐵不足比,昆吾百鍊安可齒?淬花不瑩□鵜膏,掉鞘卻敲鸞鳳髓。
憶昔破敵如破竹,帶霜飛渡桑乾曲。
於今繡澀混鉛刀,不遇何異荊山玉?驚雷夜作青龍哭,血痕冷剝苔花綠。
野人一見駭心目,到手撫摩看不足。
雪花皎皎明闌乾,毛髮凜凜肝膽寒。
老軍疲將長慨嘆,願欲置諸武庫間。
書生無用且掛壁,引杯時接殷勤歡。
天眼太高俗眼頑,銳鍔宜許兒曹看。
先生有志不在此,出處每談徐孺子。
清高厭覓萬戶侯,笑引江山歸畫史。
我未四十□已斑,學劍學書俱廢弛。
五更聞雞狂欲起,何事英雄心未已?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天眼
(1).佛教所說五眼之一。又稱天趣眼,能透視六道、遠近、上下、前後、內外及未來等。《大智度論》卷五:“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浄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麁,若細,諸色無不能照。”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大士天眼所照,預覩未來。” 唐 王維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詩:“山河天眼裡,世界法身中。”
(2).指天神之眼。《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玉帝天眼一看,果然便向那人道:‘似你這等的功行,便是我這裡也無天條可引。’”
(3).古人有日、月乃天之眼睛之說。詩文中常用以指月亮。 唐 盧仝 《月蝕詩》:“皇天要識物,日月乃化生。走天汲汲勞四體,與天作眼行光明……再得見天眼,感荷天地力。” 明 劉基 《次韻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蝕詩》:“不知妖恠從何來,惝恍初驚天眼昳。”
俗眼
(1).淺薄勢利的世俗人的眼睛。 唐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
(2).借指淺薄、勢利的庸俗人。 宋 梅堯臣 《吳沖卿鼓契》詩:“時移世異不改易,俗眼厭舊君前非。” 清 黃景仁 《題可堂印譜》:“吁嗟俗眼多,曲説中肝肺。”
(3).塵世中人的眼睛,借指凡夫俗子。 唐 薛用弱 《集異記·王渙之》:“諸伶競拜曰:‘俗眼不識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
(4).指一般人的眼睛。《花城》1981年第1期:“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愛上了物理學,開始用他那對敏銳、機靈的大眼睛去探索俗眼看不到的基本粒子。”
兒曹
泛指晚輩的孩子們
王冕名句,劍歌行次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