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魏野的《上知府趙侍郎二首》
全文:
往哲英靈在,重生出鎮初。
傳岩存舊跡,棠樹認前居。
美化民歌實,流言帝覺虛。
暫來淹外郡,再入老中書。
善欲皆升舉,奸思盡剪除。
登科嗤負鼎,避事鄙懸車。
權助天生殺,才隨道卷舒。
百官馮整肅,萬物待吹噓。
接士殊龍板,尋僧卻隼旟。
嘉謀常啟沃,諫草旋焚如。
赤子方安枕,黃巾變荷鋤。
囚無經宿禁,農有數年儲。
山勢朝衙署,河聲貫里閭。
野人攜上詠,將獻幾躊躇。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登科
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也說“登第”
負鼎
指 伊尹 背負鼎俎見 湯 ,喻以烹調致 湯 王道之事。《史記·殷本紀》:“ 伊尹 名 阿衡 。 阿衡 欲於 湯 而無由,乃為 有莘氏 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説 湯 ,致於王道。” 唐 李白 《送梁四歸東平》詩:“ 殷王 期負鼎, 汶水 起垂竿。” 宋 葉適 《魏華甫鶴山書院》詩:“垂竿 桐江 笑短弱,負鼎 莘野 嫌豪粗。”後用以指輔佐帝王,擔當治國之任。《後漢書·馬援傳論》:“ 馬援 騰聲 三輔 ,遨遊二帝,及定節立謀,以乾時主,將懷負鼎之願,蓋為千載之遇焉。”《晉書·紀瞻傳》:“臣以凡庸,邂逅遭遇,勞無負鼎,口不商歌,橫逢大運,頻煩饕竊。” 唐 崔湜 《景龍二年春日赴襄陽途中言志》詩:“進無負鼎説,退慚補袞詩。”
避事
謂逃避職事。《宋書·蔡興宗傳》:“時 義恭 録尚書事,受遺輔政,阿衡幼主,而引身避事,政歸近習。” 唐 李端 《長安書事寄盧綸》詩:“趨途非要路,避事樂空林。” 元 虞集 《陳文靖公謚議》:“此其視無能而求用,避事而取名,以傲忽欺罔一時者,為何如也?” 清 楊潮觀 《偷桃捉住東方朔》:“偏你神仙,避世偷閒,避事偷懶。”
懸車
(1).形容險阻。 唐 杜甫 《提封》詩:“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 仇兆鰲 註:“即所謂在德不在險。”參見“ 懸車束馬 ”。
(2).古代記時的名稱。指黃昏前一段時間。《淮南子·天文訓》作“縣車”。 三國 魏 繆襲 《輓歌詩》:“白日入 虞淵 ,懸車息駟馬。” 明 何景明 《古冢賦》:“哀懸車之莫察兮,怨脩夜之不晨。”
(3).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故云。 漢 班固 《白*虎通·致仕》:“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懸車,示不用也。”《舊唐書·李百藥傳》:“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 清 方文 《蕭先生六十》詩:“華簪曾佐大長秋,六十懸車未白頭。”
(4).借指七十歲。《周書·韋孝寬傳》:“ 孝寬 每以年迫懸車,屢請致仕。”
(5).指隱居不仕。《後漢書·陳寔傳》:“時三公每缺,議者歸之,累見徵命,遂不起,閉門懸車,棲遲養老。” 清 施閏章 《送孫豹人舍人歸揚州序》:“士不充詘於富貴,不隕穫於貧賤,雖有蒲輪之徵,不改懸車之素,可謂皭然無忝處士者也。”
魏野名句,上知府趙侍郎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