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胡仲弓的《送後村去國二首》
全文:
人言責備過春秋,笑出修門肯怨尤。
去國早知如許急,勸君何事莫來休。
是非不信無公論,勝負常關第一籌。
史筆未青先結局,天刑人禍免推求。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史筆
(1).歷史記載的代稱。指史冊。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 蜀 境,首懸 吳 闕,猶生之年也。” 宋 王禹偁 《鄭善果非正人論》:“史臣謂 鄭善果 幼事賢母,長為正人。予以 善果 行事驗之,見史筆之失。”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古史筆多緣飾》:“古今所謂忠臣孝子,皆未足深信,乃史筆之緣飾,欲為後代美談耳。”
(2).指修史之筆。《晉書·文苑傳·曹毗》:“既登 東觀 染史筆,又據太學理儒功。” 明 宋濂 《吳公行狀》:“他時執史筆者,尚有考於斯焉。”
(3).指執史筆之人,史官。 唐 韓愈 《石君墓志銘》:“故相國 鄭公 餘慶 ,留守 東都 ,上言 洪 可付史筆。”
(4).史家記敘史實的筆法。 唐 岑參 《佐郡思舊遊》詩:“史筆眾推直,諫書人莫窺。”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余謂 劉 有史學,無史筆。” 孫犁 《澹定集·與友人論傳記》:“史筆和文學之筆,應該分別開。”
結局
結果;收場
不愉快的結局
天刑
(1).上天的法則。《國語·周語下》:“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中非民則……而作之者,必不節矣。”《國語·魯語下》:“少採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 韋昭 註:“刑,法也。”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五》:“君糾逖天刑,章厥有罪,犯關乾紀,莫匪誅殛。” 唐 李白 《望鸚鵡洲懷禰衡》詩:“才高竟何施,寡識冒天刑;至今芳洲上,蘭蕙不忍生。”
(2).天降的刑罰。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夫為史者,不有人禍,則有天刑。” 宋 范成大 《采菱戶》詩:“采菱辛苦似天刑,刺手朱殷鬼質青。”《老殘遊記》第十一回:“説無神則無陰譴,無天刑,一切違背天理的事都可以做得。”
(3).特指宮刑。古以宦者星與宦官對應,故稱。《後漢書·襄楷傳》:“今黃門常侍,天刑之人,陛下愛待,兼信常寵,係嗣未兆,豈不為此?天官宦者星不在紫宮而在天市,明當給使主市里也。今乃反處常伯之位,實非天意。”
人禍
人造成的禍害,與天災相對
天災人禍
推求
以知道的條件為據,推究、探索未知
推求義理
胡仲弓名句,送後村去國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