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吳騏的《流螢篇》
全文:
太液池邊梧葉秋,長信宮中團扇愁。
千門沉沉魚鑰靜,數點飛飛螢火流。
隨風宛度芙蓉幕,決起還依青瑣樓。
翠袖撲來光未定,綺窗深閉影還留。
深宮長夜迥難眠,流螢坐對更悽然。
枝上虛疑烽火樹,釵頭空訝夜飛蟬。
回思昔侍君王宴,中宵歌舞何曾倦。
不夜珠明白玉床,守宮紅褪披香殿。
此時白露送微涼,此時螢火度宮牆。
那知歲序多遷次,那知微羽動悲傷。
只今寂寞深宮裡,流螢暗逐秋風起。
輦道偏分腐草光,金塘亂點芙蕖水。
遙聽昭陽歌吹頻,十圍龍燭進瑤樽。
燭花不及流螢影,猶有微光影照人。
參考注釋
太液
(1).古池名。 漢 太液池 ,在 陝西省 長安縣 西。 武帝 元封 元年(公元前110年)開鑿,周回十頃。池中築 漸台 ,高二十餘丈;又起三山,以象 瀛洲 、 蓬萊 、 方丈 三神山,刻金石為魚龍奇禽異獸之屬。 漢 班固 《西都賦》:“前唐中而後 太液 。”參閱《三輔黃圖》卷四。
(2).古池名。 唐 太液池 ,在 大明宮 中 含涼殿 後,中有 太液亭 。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八:“鶯歌聞 太液 ,鳳吹遶 瀛洲 。”參閱 清 《嘉慶一統志·西安府二·大明宮》。
(3).古池名。 元 、 明 、 清 太液池 即今 北京 故宮 西華門 外的 北海 、 中海 、 南海 三海。 元 時名 西華潭 。 清 稱 太液池 。南北四里,東西二百餘步,池上跨長橋,舊有石牌坊,東西對峙,東曰玉蝀,西曰金鼇。橋北稱 北海 ,橋南稱 中海 ,其中 瀛台 以南稱 南海 。上源自 玉泉山 合西北諸水,由 地安門 水門流入。
長信宮
(1). 漢 宮名。 漢 太皇太后所居。因用以為太皇太后的代稱。《三輔黃圖·漢宮》:“ 長信宮 , 漢 太后常居之……後宮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宮殿皆以 長信 、 長秋 為名。”《駢雅·釋名稱》:“ 漢 制,帝祖母稱長信宮,帝母稱長樂宮。”
(2).泛指帝後所居。《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 呂后 聽説,即發密旨,宣 大梁王 入朝,某到金鑾殿前,不見娘娘。太監道:‘娘娘有旨,宣入 長信宮 議機密事。’”
團扇
(1).圓形有柄的扇子。古代宮內多用之,又稱宮扇。 唐 王昌齡 《長信秋詞》之三:“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 元 梁寅 《玉階怨》詩:“團扇且棄置,夕氣涼轉添。”《紅樓夢》第二七回:“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 劉大白 《秋扇》詩:“一陣秋風,收拾起多少團扇。”
(2).樂府歌曲名。指《團扇郎歌》。 宋 賀鑄 《訴衷情》詞:“臨風再歌《團扇》,深意屬何人?” 宋 王灼 《碧雞漫志·歌曲存亡》:“至 唐 武后 時,舊曲存者,如《白雪》、《公莫舞》、《巴渝》、《白苧》、《子夜》、《團扇》……等,六十三曲。”參見“ 團扇歌 ”。
(3).樂府歌曲名。指 漢 班婕妤 所作《怨歌行》。因詩中有“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等詩句,故名。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漢婕妤班姬》:“《團扇》短章,詞旨清捷,怨深文綺。”
吳騏名句,流螢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