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其八·殷盤庚》
全文:
徙邢歷六代,墊隘民居底。
弗可行政化,遷都為民耳。
乃胥動浮言,安土致然矣。
盤庚著三篇,實得誥諭體。
上示乃在位,中話民弗率。
下則既奠居,叮嚀簡相爾。
然予更有言,害不視亶父。
避狄遷於岐,民從者若市。
誰謂荼之苦,其甘亦如薺。
是知得民心,那費言佑啟。
參考注釋
六代
(1).指 黃帝 、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晉書·樂志上》:“ 周 始二《南》,《風》兼六代。昔 黃帝 作《雲門》, 堯 作《鹹池》, 舜 作《大韶》, 禹 作《大夏》, 殷 作《大濩》, 周 作《大武》,所謂因前王之禮,設俯仰之容,和順積中,英華發外。”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之一:“因六代之樂,宮判始辨。” 章炳麟 《文學說例》:“雖然,六代之樂,今盡崩阤。”
(2).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 漢 。《資治通鑑·魏明帝景初元年》:“然歷六代而考績之法不著,關七聖而課試之文不垂。” 胡三省 註:“六代, 唐 、 虞 、 夏 、 商 、 周 、 漢 。”
(3).指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 三國 魏 曹冏 有《六代論》,論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興衰之由。文見《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論》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南齊書·高祖十二王傳論》:“若夫六代之興亡, 曹冏 論之當矣。”
(4).指 三國 吳 、 東晉 和 南朝 之 宋 、 齊 、 梁 、 陳 。 唐 李白 《留別金陵諸公》詩:“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 宋 賀鑄 《水調歌頭·台城游》詞:“南國本蕭灑,六代浸豪奢。” 清 顧炎武 《贈鄔處士繼思》詩:“筇穿 北固 雪,艇迷 京口 煙。六代江山好,愁來恣搜討。” 魯迅 《無題》詩之一:“六代綺羅成舊夢, 石頭城 上月如鉤。”
墊隘
羸弱困苦。《左傳·成公六年》:“ 郇 、 瑕氏 土薄水淺,其惡易覯。易覯則*民愁,民愁則墊隘,於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 杜預 註:“墊隘,羸困也。” 孔穎達 疏引《方言》:“地之下濕狹隘,猶人之羸瘦困苦。” 宋 司馬光 《晉祠謝晴文》:“久雨不止,涉於積旬,污邪既瀦,平原將溢,田恐蕪穢,民憂墊隘。” 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四篇第七章:“人民辛苦墊隘,亟待拯援。”
民居
(1).百姓居住之所。《禮記·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管子·小匡》:“民居定矣,事已成矣。”《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今東郊被 宋 兵殘破,民居未復。”
(2).民家,民房。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泗水》:“左右民居,識其將漏,預以木為曲洑,約障穴*口,魚鱉暴鱗不可勝載矣。”《新唐書·五行志一》:“ 開成 二年六月, 徐州 火,延燒民居三百餘家。”《明史·五行志一》:“ 番禺 、 南海 風雷大作,飛雹交下,壞民居萬餘。”
乾隆名句,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其八·殷盤庚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