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弘誨的《張子翼江亭餞別四首送太史王忠銘北上應和(題為整理者所加)·其一》

全文:
乘槎十載念張騫,忽漫相逢已別筵
折柳一從瓊海日,種瓜幾度邵陵年。
江湖世事堪浮白,歲月空齋自理玄。
縮地無因長極目,椷書愁絕薊門煙。

王弘誨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乘槎

亦作“ 乘楂 ”。乘坐竹、木筏。傳說天河與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見有浮槎去來,不失期,遂立飛閣於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織女、牽牛。此人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 蜀 郡訪 嚴君平 則知之。”後至 蜀 , 君平 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正是此人到天河時。見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十。《藝文類聚》卷八引“查”作“楂”。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也載有類似的傳說: 漢 張騫 奉命出使 西域 等 河 源,乘槎經月,到一城市,見有一女在室內織布,又見一男子牽牛飲河,後帶回織女送給他的支機石。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序》:“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飇道阻, 蓬萊 無可到之期。” 宋 蘇軾 《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豈知乘槎天女側,獨倚雲機看織紗。” 清 孔尚任 《岸桴記》:“予乘槎三年,江淮湖海,住若里巷。”後用以比喻奉使。 唐 杜甫 《有感》詩之一:“乘槎斷訊息,無處覓 張騫 。” 清 汪懋麟 《得舟次二隻琉球使還訊息》詩之一:“聞道乘槎客,安流實快哉。” 清 黃遵憲 《遠歸》詩:“且圖傍岸牽舟住,競説乘槎犯斗還。”參見“ 星槎 ”、“ 浮槎 ”。

張騫

張騫(?-前114) : 西漢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漢武帝命,先後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大月氏,相約共同夾擊匈奴。從公元前138年出發到前126年歸國,歷經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一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烏孫,並派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加強了中原和西域少數民族的聯繫,發展了漢朝與中亞各地的交往。

忽漫

忽而;偶然。 唐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詩:“更為後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 明 劉基 《和李子庚》:“夜闌忽漫聞啼鳥,腸斷天邊信使稀。” 沉昌直 《修分湖志憶及家乘得詩》之三:“樂善家風翁最賢,小橋忽漫遇神仙。”

相逢

彼此遇見;會見

偶然相逢

別筵

餞別的筵席。 南朝 梁 庾肩吾 《餞張孝總應令》詩:“別筵開帳殿,離舟卷幔城。” 唐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詩:“更為後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 清 黃景仁 《減字木蘭花》詞:“別筵易醉,酒緑燈紅都是淚。”

王弘誨名句,張子翼江亭餞別四首送太史王忠銘北上應和(題為整理者所加)·其一名句

詩詞推薦

乘槎十載念張騫,忽漫相逢已別筵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