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吞聲,二乘動色

釋廣聞大川和尚贊(半身)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廣聞的《大川和尚贊(半身)》

全文:
握拳透爪,有臨濟體裁。
輪珠示人,類大顛風格。
不欲露全身,慣無贓考賊。
十地吞聲,二乘動色
聚一世精神,而用東山暗號。
鼓大地波瀾,而疏東澗正脈。
宜乎百川倒流,天下暴白。
如是模寫,滄溟一滴。
傳金襴,倒剎竿,須是迦葉師兄始得。

釋廣聞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十地

梵語意譯。或譯為“十住”。佛家謂菩薩修行所經歷的十個境界。大乘菩薩十地為: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謝靈運 《辨宗論附答問》:“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階, 釋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謁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詩:“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 清 吳偉業 《庚戌梅信日雨過鄧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還元閣》詩:“自居十地莊嚴上,道出三峰玄要間。”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華嚴經》的思想,後來又有所開展,所謂‘十地’本是由之達到成佛的思想。”參閱《華嚴經》卷二三、《成唯識論》卷九。

吞聲

不敢出聲,特指哭泣不敢出聲

二乘

即貳乘。副車。《列子·周穆王》:“ 巨蒐氏 乃獻白鵠之血以飲王,具牛馬之湩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

佛教語。一般。包括聲聞乘與緣覺乘。 南朝 梁 沉約 《內典序》:“義隱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窺。”《景德傳燈錄·慧能大師》:“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兒,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二乘只是方便,大乘才是究竟。”

動色

(1).謂臉上顯出受感動的表情。《後漢書·班彪傳》:“君臣動色,左右相趨。” 唐 杜甫 《戲為韋偃雙松圖歌》:“絶筆長風起纖末,滿堂動色嗟神妙。”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尹閣學》:“公夙知其弊,故上疏詳之, 純皇帝 為之動色。”

(2).謂景色變化。 唐 李邕 《春賦》:“千巖為之動色,萬壑為之流波。”

釋廣聞名句,大川和尚贊(半身)名句

詩詞推薦

十地吞聲,二乘動色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