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朱浙的《題全懿堂古詩一首》
全文:
全懿高堂渺何許,重湖濛濛隔煙渚。
閩山回首白雲垂,落日淒涼愴誰語。
堂中太母年少時,一念孝誠眾推與。
雍雍鳴雁新相和,蕩蕩長天失其侶。
阿翁年大阿姑死,隻影娉婷兒方乳。
眾口喧啾太䀨人,細情姑息偏憐汝。
兩髦一醮真不移,萬夫獨勇誰能禦。
忍為弱草負乾坤,誓作真松挺寒暑。
發焦塵鏡掩鉛華,手裂殘燈事機杼。
年年草屋閟青陽,夜夜繁霜入白芋。
愛兒早不廢詩書,惜兒苦不欠箠楚。
燃薪照夜眵眼眶,移幾就暄遍亭寧。
柳家辛勞資熊丸,陶母殷勤事雞黍。
心堅分作未亡身,眼見兒成進士舉。
直將持此報夫君,笑入黃泉真死所。
孤兒追慕無休期,冰檗官箴佩遺矩。
朝出倚門暮倚閭,九原路沓空延佇。
君不見千載蓼莪詩,令人一讀淚如雨。
參考注釋
倚門
(1).《戰國策·齊策六》:“ 王孫賈 年十五,事 閔王 。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後因以“倚門”或“倚閭”謂父母望子歸來之心殷切。 唐 張說 《岳州別姚司馬紹之制許歸侍》詩:“天從扇枕願,人遂倚門情。” 宋 曾鞏 《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狀》:“竊計臣老母之心,聞臣而來,倚門之望,固已深切。” 清 錢謙益 《母劉氏仍前贈制》:“古之賢母,望倚門而辭伏劍者,無不教其子以作忠也。”
(2).靠著門。 唐 溫庭筠 《菩薩蠻》詞:“時節慾黃昏,無憀獨倚門。”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一:“輦下市肆有丐者不得乞,因倚門大駡。”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翁蓼野》:“﹝ 蓼野 兄弟﹞流離 楚 粵 間,其伯姊遣人要歸,倚門哭之。”
(3).舊指妓女接客。 清 唐孫華 《維揚舟中作》詩之二:“空谷未聞傾國貌,褰帷都作倚門妝。” 清 汪中 《經舊苑吊馬守真文》:“婉孌倚門之笑,綢繆鼓瑟之娛,諒非得已。”參見“ 倚門賣笑 ”。
倚閭
(1).謂父母望子歸來之心殷切。 唐 楊炯 《從甥梁錡墓志銘》:“望吾子者,空懷倚閭之嘆;嗟余弟者,獨有亡琴之悲。” 宋 樓鑰 《送瀟宰富陽》詩:“三年待汝歸,二親真倚閭。”《鏡花緣》第四九回:“不獨可以赴試,就是姑母接了此信,見了阿妹,也好放心,也免許多倚閭之望。”詳“ 倚門 ”。
(2).即倚廬。 宋 胡繼宗 《書言故事·死喪》:“親喪,居倚閭。”
九原
本為山名,在今山西新絳縣北。相傳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此,後世因稱墓地為九原。
汝在九原。——清· 袁枚《祭妹文》
延佇
亦作“ 延竚 ”。1.久立;久留。《楚辭·離騷》:“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王逸 註:“延,長也;佇,立貌。”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磵石摧絶無與歸,石逕荒涼徒延佇。” 清 曹寅 《書院述事三十韻》:“我懷寄淵澹,庭戶久延佇。”
(2).引頸企立。形容盼望之切。 晉 陶潛 《停雲》詩:“良朋悠邈,搔首延佇。”《魏書·宗欽傳》:“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五》:“眷言方岳,下及山林,豈無英奇,副我延佇。” 宋 葉適 《邵子文墓志銘》:“所至皆解榻延佇傾待之。” 清 吳偉業 《題河渚圖送胡彥遠南歸》詩:“想見君山中,相思日延竚。”
(3).指歸隱。 南朝 宋 沉約 《赤松澗》詩:“願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何時當來還,延佇青巖側。” 清 俞正燮 《黟縣山水記》:“﹝ 大周山 ﹞石壁幽峭,芳叢蘭坂,香潔靜明,延佇者忘疲矣。” 鄭澤 《雜詩五首答鈍庵》:“結廬金花巔,幽室聊延佇。”
(4).徘徊觀望,猶豫不決。 唐 孟郊 《宿空侄院寄澹公》詩:“明日策杖歸,去住兩延佇。”
(5).停留;逗留。 宋 朱松 《答林康民見和梅花》詩:“班荊勸客小延佇,酌酒賦詩相料理。” 明 無名氏 《畫眉序·西湖》套曲:“更無妨待月,片時延竚。” 李廣田 《冬景》:“他稍稍延佇了一會,聽到大門裡腳步聲趕來才拔步跑開。”
(6).拖延。 宋 葉適 《奉議郎鄭公墓志銘》:“ 洙 也不肖,不足以得,懷疑重請,延佇於今二十六年矣。”
朱浙名句,題全懿堂古詩一首名句